弟子规作者是谁

59浏览
歹命的麻辣鸡

弟子规作者是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

李毓秀,清初学者、教育家,出生于山东潍县(即潍坊市寒亭区)李家营村 ,青年时,他告别父母,带着妻子和两个很小的儿子,离开老家去了山西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

李毓秀平生只考中秀才,一边教书,一边写“童蒙养正李氏家训”,并将抄写的书免费赠给前来学习的学生,直至去世也未回过山东老家。 

青年时,去了山西,直至去世。 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主要作品有《弟子规》、《宝典传》 等。
《弟子规》基本内容介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约作于康熙年间 ;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 [3] )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 。

该文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话,用三字句改编而成,正文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四个部分,并对其进行闸释 [4] ;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 。

该文用佛家天台宗 " 五重玄义 " 的方法演义《弟子规》113件事背后的义理,便于学习者能切入其中 [19] 。清朝时,《弟子规》被**高度重视,被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并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

《弟子规》主题思想

《弟子规》的中心思想围绕《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阐发 。主要包括:

1.孝亲敬长

《弟子规》全文的主题为孝。

《弟子规》开篇的“首孝悌”就强调了孝的地位和重要性。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之所以能立于天地之间,是因为底下有根,根就是自己的父母,能不忘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才能对他人以及**怀有感恩之心。对父母的关怀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在生活上要关心父母,每天早晚向父母请安。“出必告,反必面”,不论是外出还是回来,都要告知父母,不让父母为孩子担心。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的需要,让他们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快乐。“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养父母之心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不让父母操心。要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让父母因自己的德行而骄傲:要勤勉工作,报效**,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豪。“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要立即应答,不可怠慢;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去做,不可偷懒 。

《弟子规》从个人修为做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强调做人要从人性的原点——“孝”出发,首先修养身心,当德行充盈,在家就可以让家庭和谐,全家长幼有序,共享天伦,治理**就能起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从而带领并影响自己的团体、**,共同**幸福家园,共谋和平安宁;相反,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更不会爱护别人和**大众,这样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难以担当起**的责任,说不定还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


2.慎行谨言

《弟子规》中,“谨慎”一词的含义对于方今的**秩序**的启发可以归结为:其一,**生活中务必要谨慎于细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秩序的构建,**和谐的构造在很多情况下,都能从细枝末节中窥出,墨子说:“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一个**秩序的细微之处,两个**秩序的细微之处出现扭曲,对于**秩序的运转并无大碍,但无数个**秩序的扭曲堆积到一处,如是楚王爱细腰,而国人多饿死的惨状就不可避免。所以《弟子规》将“谨慎”落脚在留意于细节 。

其次,良好**秩序的确立要求**成员务须谨慎彼此间的交往,其核心之要义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例如交友当交益友,勿交损友,待人接物,更当小心翼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完成个人的**分工,安守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而要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

再次,每个**成员都要拥有一种自反省的精神,是非之心,廉耻之心,恻隐之心是儒教思想中对于人之为人的定位,并将这三种“心”作为先知先觉赋予人类的三种济世情怀。所以,在**生活中,为了捍卫共同的**秩序,每个人都要谨慎的解剖自己,对照着圣贤的教诲,祛除一切利小、损群体的利益诉求,推及此心用之于塑造**秩序之平稳 。

3.讲求诚信

《弟子规》把诚信作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指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儒家认为,在待人接物中,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以诚信作为基础,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可轻易许诺,因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4.爱众亲仁,善以待人

《弟子规》中的爱,成为一种大爱,先用“见人善,即思齐”“非圣书,屏勿视”的方式提离个人修养,然后从爱亲人开始,进而爱**、爱整个天下。当爱推己及人,当朴素的亲人的情感发展为爱他人、爱**、爱世界的情感时,爱的境界就得到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

5.学习规范及能力

《弟子规》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才可以学习技能、知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并重,而实际上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并不存在矛盾,而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

《弟子规》认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味理真。”对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践的德行,如果只是在学问上研究探索,却不肯亲身力行,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弟子规》中,“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同样是人,却良莠不齐,随流俗者多,有仁德者少,人们之间的智力差距是有限的,而差距渐渐拉开,是因为人们在道德修养、人格品行上有一定的差异。

李毓秀主要作品

《弟子规》是2007年9月1日河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李毓秀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左手三字经右手弟子规》、《弟子规图说》、《弟子规·名贤集》、《弟子规全鉴》等。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相关问答推荐

弟子规的作者

弟子规的作者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
15浏览
弟子规谁写的作者是谁

弟子规谁写的作者是谁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约作于康熙年间;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该文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话,用三字句改编而成,正文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四个部分,并对其进行闸释;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
5浏览
弟子规的作者是谁写的

弟子规的作者是谁写的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祖籍辽宁铁岭,出生于山东潍县(即潍坊市寒亭区)李家营村。
1026浏览
弟子规是谁写的

弟子规是谁写的

《弟子规》是李毓秀写的。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祖籍辽宁铁岭,出生于山东潍县(即潍坊市寒亭区),青年时,去了山西,直至去世。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主要作品有《弟子规》、《宝典传》 等。
8浏览
弟子规冠必正那段的解释

弟子规冠必正那段的解释

《弟子规》中,冠必正那段的解释如下:帽子一定要带正,衣服的纽扣要结整齐,袜子和鞋子要穿整齐。这一段的原文是“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1.26w浏览
弟子规根据哪一部作品编写的

弟子规根据哪一部作品编写的

《弟子规》是根据儒家经典作品《论语》之中的“学而篇”内容所编写而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一共360句,1080个字,教导人们从起居到处世之道等行为。
1910浏览
弟子规是根据哪一部作品编写的

弟子规是根据哪一部作品编写的

《弟子规》是根据儒家经典作品《论语》之中的“学而篇”内容所编写而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一共360句,1080个字,教导人们从起居到处世之道等行为。
21浏览
如来佛祖的大弟子**子三弟子是谁

如来佛祖的大弟子**子三弟子是谁

如来佛祖的大弟子:摩诃迦叶,苦行第一。据《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子:阿难陀,多闻第一。略称阿难,意译欢喜、庆喜。三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据《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十一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
4浏览
打开APP搜你想看,本站所刊载图文之著作权归快看漫画官方和快看漫画用户所有,内含官方内容和快看社区用户编辑内容,非经本站授权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