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霓虹的招牌面临着衰落的同时也出现了小阳春。在国外,中产阶级渐渐由市区搬至近郊地区,霓虹灯招牌行业衰落的市区变的暗淡失色。新科技如灯箱招牌等逐步取代霓虹灯广告。
香港霓虹街景繁荣映衬了香港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发展,到1990年代更是达到高峰,而导演王家卫过去多部作品、包含《重庆森林》、《堕落天使》、《花样年华》等作均将霓虹街景放进镜头里,用霓虹光影映照出城市人的孤寂感,随着王家卫电影在国际上的屡屡获奖,香港霓虹灯招牌遂逐渐成为香港的一种文化象征。
电影故事聚焦香港招牌霓虹灯,讲述一位女性为了实现丈夫的遗志,穿梭于香港街道寻找线索,学习焚烧霓虹灯的温暖情怀故事。
“《2046》是空间和霓虹灯聚集的影像。电影反应了霓虹灯般特殊的光如何表现和塑造,更好地展现了霓虹灯过去和未来的面貌。”
还有一批最幸运的霓虹灯,则由街头走进了博物馆。去年新落成的香港M+博物馆,就有一个关于香港霓虹灯招牌的常设展览。
六七十年代,霓虹的招牌面临着衰落的同时也出现了小阳春。在国外,中产阶级渐渐由市区搬至近郊地区,霓虹灯招牌行业衰落的市区变的暗淡失色。新科技如灯箱招牌等逐步取代霓虹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