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12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第三小冰河期导致了年平均气温的下降。恶劣的气候条件迫使蒙古部落离开他们自己的领地去寻找更好的草地。
所谓小冰河期,是指大约15到18世纪的一个全球性气候现象。经常出现的较低气温,导致农作物减产,黑死病等瘟疫流行,以及游牧民族更多的迁徙和掠夺。异常气候对于欧亚**另一端,大体同时的明帝国有何影响的种种争论,近年在国内也时有所闻。
小冰河期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但是比主要的冰期还要暖和,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而言,小冰河期泛指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气温偏低的时期。在小冰河期之前,地球气候较暖和的状态亦达数百年之久。此一情况在13世纪逐渐改观,天气逐渐变冷,海冰覆盖面积增加,海上恶劣天气频繁不利于航行。在欧洲**,恶劣天气出现的频率也逐渐升高,农作收成及渔获量皆明显下降。欧洲北大西洋沿岸频频遭受风暴侵袭,海岸受到侵蚀而且洪水不断发生。13世纪后叶及14世纪前叶,饥荒更是频频发生。此后欧洲气候一直处于偏冷的状态,在16世纪虽有回升的迹象,但是到了17世纪,气温又明显下降,低温状态维持到19世纪中叶。
北欧人之间也爆发了争吵,和解持续了不到两年。在接下来的200年里,维京人将短暂前往北美,尽管进一步的殖民尝试遭到挫败。到13世纪,维京文明正在退却。冰岛和格陵兰岛在小冰河时代进入衰退期。
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欧洲在15世纪以前一直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而在同期亚洲创造出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并将这一优势不断扩大。对于这个世界的发展而言,亚欧**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过了其他地区,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亚欧**及北非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此。
精选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