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两句诗是重点,平常费了许多力气——想把这艘船推动一下,可是力气全白费了,一点也推移不动,等到修养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便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了。到了这一步,就相当于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了。“仁”就是这样解释的。现在我们可以有一个观念,就是孔子所答复的“仁”,是有一个实在的境界,而并不是抽象的理论,是一种内心实际工夫的修养。所以真作内心修养的,个中艰苦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接着第二句,孔子就说自己的文学修养大概和别人差不多,其实这是孔子的自谦,孔子的文学修养显然已经达到了巅峰状态,在当时,能达到孔子水平的人几乎没有。
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比如《论语》述而篇7.11,孔子对颜回说:“用我就干起来,不用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这样。”,旁边的子路听到这话,忙问一句:“如果您要统率三军,和谁一起?”。如果不了解颜回、子路这两位孔门弟子的脾气、秉性、才华、修养,以及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你不会明白子路问这句话时酸溜溜不服气的心情。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