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观察野生大熊猫的生态,胡锦矗提出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设立“五一棚”生态观测站。只有了解野生大熊猫怎么生存,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据了解,胡锦矗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大熊猫,当时大熊猫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为了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和繁殖状况,胡锦矗先生和他的研究团队深入到大熊猫分布的山区,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观察和调查。他们发现,大熊猫在野外的生存状况非常艰难,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栖息地的减少,使得它们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运用这一方法,调查队经过四年半的艰苦野外调查,行程9万公里,最终形成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基于这份调查报告,卧龙自然保护区从原来的2万公顷扩建为20万公顷;位于四川省北端的青川县唐家河从一个伐木林场变成**级自然保护区;宝兴蜂桶寨、北川小寨子沟、马边大风顶等5个**级自然保护区相继获批。胡锦矗团队在卧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取名“五一棚”。以“五一棚”为起点,中国大熊猫生态保护逐步走上世界之巅。
随着一只只大熊猫被陆续找到,1978年,胡锦矗又牵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海拔2500米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观察站不过是一些简易窝棚,取名“五一棚”。胡锦矗团队以“五一棚”为起点,让中国大熊猫生态保护逐步走上世界之巅。
胡锦矗是中国大熊猫野外研究及保护事业的开拓者,他组织和领导了中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发明了通过大熊猫粪便确定大熊猫的数量、种群年龄结构、活动范围及规律等的“胡氏方法”,首次调查出了中国大熊猫的数量,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五一棚”,促成了中国首次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出版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野生大熊猫生态研究的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