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了解,不少品牌都是种草投放和拔草投放分开的,或者就简单粗暴地认为短视频是种草、直播是拔草。这些**误区会导致品牌“只收不种”,从一开始入驻就高举高打,换来一段时间的销量大涨,但因为缺少持之以恒的长期内容运营,品牌粘性低,销量无法始终维持在高位;或者导致品牌“只知种草,不懂拔草”,过于关注品宣却忽略流量的承接以及销售相关的服务,导致被“种草”的用户大多流向了其他地方“拔草”,为他人做嫁衣。
不着急是不可能的,眼看起步还晚于自己的拼多多和抖音电商,都能从淘系和京东盘踞的电商领域虎口夺食,唯独自己,还处在困顿中。按理说,有着天然种草基因的小红书应该适合电商。但无奈小红书处在“只种草,不拔草”的尴尬定位,种草到拔草的商业理想未能实现。
过去小红书电商给市场的印象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特别是在2017年以后,小红书全力向社区转型,电商业务声音减弱。在供给端,小红书缺商家也缺货,拔草路径长,商家缺少流量扶持;在需求端,用户没有在平台内拔草的习惯,更多在平台内解决“买什么”,到平台外解决“怎么买”。
一是品牌种草-拔草割裂。在社交平台种草、在电商平台拔草已经很普遍,可是用户看到种草贴、点击跳转到加购物车或跳转到电商平台购买,这些步骤并不是一气呵成的。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在看完达人的兴趣视频内容后“自然种草”,顺理成章地就过渡到“拔草”,这个过程本来应该是一气呵成,不该被打断、迁移。
据我了解,不少品牌都是种草投放和拔草投放分开的,或者就简单粗暴地认为短视频是种草、直播是拔草。这些**误区会导致品牌“只收不种”,从一开始入驻就高举高打,换来一段时间的销量大涨,但因为缺少持之以恒的长期内容运营,品牌粘性低,销量无法始终维持在高位;或者导致品牌“只知种草,不懂拔草”,过于关注品宣却忽略流量的承接以及销售相关的服务,导致被“种草”的用户大多流向了其他地方“拔草”,为他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