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曲《楚汉》,据推测就创作于汤应曾从塞外归来。如今没有人见过《楚汉》的原谱,但是却留下了当时许多听者的描述。明朝王猷定曾在《汤琵琶传》中生动的描绘了这支曲子: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努声、人马辟易声”此起彼伏,然后一阵沉寂,胜负已见分晓,哀怨凄凉的“楚歌”响起,英雄末路的霸王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后有“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一场英雄的盛宴,百味杂陈,悲喜交加。
有一次,我和黑黑无意中聊起白居易的《琵琶行》,我说:如果让我为这首名诗配曲,我绝对首选琵琶武曲之冠——《十面埋伏》或者《霸王卸甲》,那是说不尽的英雄末路,那是道不完的儿女情长,一枝琵琶,奔腾着楚汉相争的冰河铁马,它的力量可以将最温柔的梦乡碾碎,它的忧伤可以将离人的眼泪冻成冰凌,它的温度可以将古老的诗句点燃。
波澜壮阔的楚汉之争,以英雄末路,美人凋零,自刎谢罪的悲情故事,最终拉上了华丽和帷幕。这段著名的历史传奇,也为中国人留下了一曲千古的悲歌。在明末,一位叫作汤应曾的军乐师,更以这段故事为主题,创作了一套恢弘而悲壮的琵琶武曲大套——《楚汉》。虽然这支传奇琵琶大曲《楚汉》,原谱早已失传。但后人却从原谱中,先后**出来的两套琵琶武曲《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两支同一题材的曲子,以相同的主题,不同的意味,共同成为了琵琶音乐史上不朽的经典。
横剑问天魂不逝,江花江血满江红。项羽虽败虽死,但他仍是千古男儿,盖世英雄!莫笑英雄末路时,英雄末路亦英雄。
“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束手无措,也是英雄末路的惆怅,《霸王别姬》的真正含义是,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呈现了主人公程蝶衣的悲剧性旅程。陈凯歌在拍这部剧的时候,也是如此感受。
他的名曲《楚汉》,据推测就创作于汤应曾从塞外归来。如今没有人见过《楚汉》的原谱,但是却留下了当时许多听者的描述。明朝王猷定曾在《汤琵琶传》中生动的描绘了这支曲子: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努声、人马辟易声”此起彼伏,然后一阵沉寂,胜负已见分晓,哀怨凄凉的“楚歌”响起,英雄末路的霸王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后有“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尸首)声”,一场英雄的盛宴,百味杂陈,悲喜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