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麻将流传到日本,日语称作「麻雀(マージャン)」,在日本麻将经过玩法的改良后也称之为日式麻将。日式麻将在日本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和粉丝,到后面甚至还有针对于麻将的职业玩家。
在以往的印象中,生活失意的独居老人、长期失业的青年、混黑**的喽啰,是日本麻将馆的常客;昏暗、落魄、以及昭和时代的过气浮华,成了日本麻将馆的形象标签。但有意思的是,近几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对麻将产生了兴趣,麻将馆的形象标签也变成了社交、竞技、时尚这些褒义词。黑转红的背后,是有趣的**现象。
据日本学者考证,1909年,一位在中国当过英语教师的日本人名川彦作首次将麻将带回日本,到1925年左右,麻将在日本已经相当流行。如今在日本电影、动漫界、游戏界等,均能看到麻将的元素。
漫步日本街头,不经意间,常常会看到“麻雀”两个字。看到这两个字,就意味着,附近一定有间麻将馆。在日语中,“麻雀”指的是麻将,发音也和汉语的麻将一样。清朝同治年间,宁波人陈鱼门将马吊和骨牌结合,发明出麻将。日语之所以写成麻雀,就是因为当时吴语中的麻雀和麻将发言相同。如今能够找到的日本人关于麻将的最早记录,是夏目漱石到**半岛和中国东北探访一圈后写就的《满韩游记》。
一间大几十平的通间,密密匝匝的摆放着十来张麻将桌。因为通宵营业,又不禁烟,麻将馆内总是弥漫着陈年不退的烟味。再加上麻将牌的碰撞声,出牌的吆喝声,输赢的情绪宣泄声,这种与日本**主流秩序背道而驰的嘈杂混乱感,给麻将馆打上一种深深的“low”的烙印。
1994年,瑞典文学院以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授予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川端康成之后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二位日本作家。从23岁开始从事写作至今,大江六十年来的创作生涯,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小说的写作,其中仅长篇小说就有近三十部之多。获得诺奖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又创作了《水死》《两百年的孩子》等重要作品。他的真实人生与他所虚构的长长短短的小说,构成了作为小说家的生活方式,难以区分两者的虚实与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