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拿了一些饥饿的老鼠,和一些饱腹的开心老鼠,记录下他们的视觉皮层神经元对同一角度的乏味直线图片的反应。这些皮层中的神经元通常会对特定角度(比如30度或170度)的线条发送最多的尖峰信号,而与这个期望角度越远,它们发送的信号就越少。在饱腹的开心老鼠身上,这意味着一个神经元对远离它期望角度的线条根本不会有反应;但在饥饿的老鼠身上,它们却会反应。这就意味着它们发送的信息确实变得模糊了。
有些你觉得很猥琐的动物其实道德观念强得超乎你的想像,比如老鼠。有很多残忍的实验都发生在这群可怜的生物上,其中一项就是检测老鼠对同类有没有同情心。在这个著名的实验中,饥饿的老鼠只有在拉下它面前的一个把手让与它同窝出生的老鼠遭受电击后,才能得到吃的。老鼠断然拒绝了,宁愿饿着。有节气的老鼠,它也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一步先得到结论,老鼠能够促进人饥饿。在这一步,严谨论证还需要遵循表达差异,正反回复,细胞动物这12字口诀,先把单变量做扎实。
第一个问题:一只非常饥饿的猫从一只肥胖的老鼠身边走过,为什么那只饥饿的老猫会无动于衷的继续走它的路,连看都没看那只老鼠?
我们先提出一个科学假设,在特定疾病中老鼠可消耗大米导致人出现饥饿的表型,而猫这个变量可显著抑制这一效应。这很显然是三元变量,上游分子设定为猫,中间这个主变量分子是老鼠,下游这个分子设定为大米,表型是人饿不饿。我带着大家走一遍逻辑步骤,充分体会一下三元变量分子+分子+分子是怎么展开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