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把她其他几部作品的女主角纷纷请出场,就会发现《爱玛》中的爱玛·达什伍德的聪明有些过了头,简直接近势利的感觉;《诺桑觉寺》里的凯瑟琳·莫兰又太现实;而《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范妮·普莱斯以及《劝导》里的安妮·艾略特均是文静沉稳有余,活泼不足。唯有这个伊丽莎白·班内特,她的伶俐热烈,多思果敢,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对现代女性的设想若合符节。
与之相对,在《曼斯菲尔德庄园》《米德尔马契》等作品中,情节和人物在高度统一的同时,奥斯丁和艾略特笔下的人物也并没有扭曲,而是具备着相当程度的类型性——甚至到了可以被形容为“道德说教”的地步。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简.奥斯汀的人生又是充满圆满的。事业上的成功弥补了这些缺憾。因为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作为营养,所以简.奥斯汀才有幸写出了《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6部流芳百世的经典佳作,成为了国外首屈一指的大作家。而勒弗罗伊先生也成为了日后尊贵的爱尔兰首席大**。
在30岁到去世这十多年里,简·奥斯丁创作(改写)了《诺桑觉寺》、《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这六部长篇小说。最先定稿的《诺桑觉寺》却遭到了出版社的拒稿,直到简·奥斯丁去世后才出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部小说直接使用了零聚焦的叙事视角嘲讽男性写作传统。而她的其他几部小说,也都没能使用本名发表。直到她去世后,她的哥哥才首次用她的本名简·奥斯丁发表作品。
2.那么,什么是不生硬的好作品?这里我想举简.奥斯丁成熟期的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例。在这部作品中,奥斯丁于前几章介绍了每个人的出身、成长经历和性格,在此之后,接下来的一切事件、一切矛盾冲突都可以在这些角色自身中找到充分的依据。奥斯丁在前几章的所作所为就好像播撒了几粒种子,接下来便任由它们成长,直至变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现实中万物皆有可能,但在情节中却不是这样,因为情节要求给定的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既然事件是人物一系列的行动,那么最自然的原因力便是人物本身,由人物来带出情节。
亨廷登的沃德家有三位千金,其中二姐玛利亚最幸运,嫁给了北安普顿郡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托马斯爵士,大姐沃德小姐则仅仅嫁给了该庄园下的一个没什么财产的诺里斯牧师,最糟糕的是妹妹*兰西斯小姐,她“居然看上一个一没文化,二没家产,三没门第的海军陆战队中尉”,婚后前前后后生了九个孩子,范妮就是她其中一个女儿。她的两个姐姐怜悯她,把范妮接到了曼斯菲尔德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