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官窑器大部分有款,总的看来是以“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用得最多,三行六字楷书款在祭红等器物上较为常见,两行六字楷书款在白地红彩等品种上虽有,但很少能见到,“乾隆年制”四字篆款及楷款也用得极少。款字一般以青花写款为主,但有些抹红器、珐琅彩器或少数粉彩器上用蓝料写款。在白瓷、茶叶末、仿竹器、珊瑚红等器物上往往用“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刻款。
青料前期官窑制品仍如隆庆朝,用回青料画彩,发色青中带红紫色调。万历三十年后,因回青料用尽而改用浙江衢州所产上等浙料。回青料因发色鲜艳自不待言,而浙料等青料的运用,使万历中晚期后官窑青花色泽呈现蓝中带灰的浅淡色调,到了晚期,其色调更显得灰暗。
官窑与民窑青花瓷器相比,官窑是更胜一筹,官窑已经将优质胎土进行垄断,成化的亲自审定,不计成本,完美的情况下,官窑与民窑的胎质可谓是大巫见小巫,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窑多砂底,釉底较少。碗的足跟细圆,足径变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胭脂红瓷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官窑时期。据传,胭脂红瓷器在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官窑制作,成为皇家的宝物。明成祖朱棣喜爱胭脂红瓷器,曾亲自刻字赞赏,并称其为“天下第一红”。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钧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