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由以上分析可见,皇家之讲儒经,其仪制上承自汉魏,稳定性较强。据此而推,讲经时有执读诵出经典,而后有论难及讨论,最后润色撰集为章句或义疏。此种过程皆在佛教传入前即有其渊源,都讲之诵**、司论难,也可推知其源甚早。故义疏之起源,在儒家解经中自有其所本。进一步说,佛教传入中国,在翻译讲经术语时,当借鉴了传统儒家讲经的一些资源。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