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民乐里较难的乐器,它的音域广、指法类型多,演奏需要拨动琴弦、按压、屈曲、弹触等动作来完成。早年学习琵琶时,赵聪有着坚强的毅力,坚持训练手指的灵敏度。《十面埋伏》是她自七八岁时就熟练于心的古曲。30多年后,她与作曲家马久越合作新编,用电子音乐伴奏,配合强劲的鼓点,还用她独特设计的“水晶琵琶”弹奏出古风新意,令乐坛耳目一新。赵聪回忆:“首演是在韩国首尔,没想到2万多人的露天现场被‘High翻’了。”
赵聪认为,音乐的中西结合不应只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新民乐不仅仅是民乐加电子音乐,不是用琵琶、二胡去演奏《拉德茨基进行曲》。演奏中,琵琶与提琴、爵士钢琴互相交错,要让琵琶的个性语汇与西方乐队的整体气势积极互动,在与乐队的“齐奏”中和谐相生。
小时候,赵聪玩过转魔方。让她没有想到的是,长大后将这“拿手好戏”以另一种方式重演。谁说只有小提琴拥有透明的水晶材质?赵聪打造了水晶琵琶,时尚的外衣让古老的乐器熠熠生辉。谁说琵琶只能老老实实坐着弹?赵聪发明了“背负式琵琶”,还尝试过混搭摇滚、Rap、各种变奏……这么多年来,赵聪一直在思索,一直在创新。她主导创作的《玫瑰探戈》,琵琶的独特魅力搭配西方乐器的风情,让音乐“嗨”起来了。中央民族乐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打造,并与芝加哥交响乐团联袂演绎的“天地永乐·中国节”音乐会更是以“云合作”的方式,打破了音乐的语言界限,刮起了一股属于中国民族乐器的热潮。
家人给她取名“赵聪”,就隐含有“耳聪目明”的深意。赵聪有一个姐姐,大她两岁,从小跟着父亲学小提琴、钢琴。“那个时候,大家都觉得学西洋乐器比较洋气。”赵聪6岁时开始学乐器的时候,坚定地说,“我要学琵琶。”母亲为了赵聪,办了个“小雪花艺术团”。“母亲招了10个学生,她总表扬我旁边的那个孩子,我就很着急,这样就更激起了我练好琴的欲望。”赵聪回忆,“正常情况下一般练6个小时,有一天我不断地挑战自己,练了10个小时。”赵聪从小就获得很多登台的机会,曾多次获省、市比赛第一名。“很多东西是在舞台上练出来的,不是在琴房里练出来的。现在我也经常让我女儿多去看多去听,培养兴趣,用我母亲教育我的方式教育她。”
2021年2月3日,赵聪就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一职。担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后,赵聪的创新理念在推广国乐上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并对民乐的发展与探索有了许多新的思考。
球迷们一度认为湘北青训赛场上会有一个光明的结局,但《灌篮高手》却在“国赛”前停了下来。不是面对粉丝的期待,而是作者对青春抱有不一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