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暴易暴、以臣弑君的行为,违反了正理。曾拦住武王的车马加以劝说。周武王灭掉商纣,统一天下后,伯夷、叔齐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到山里挖野菜,后来饿死了。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诛杀暴君在理论上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但诛杀行动却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而是遭受暴君苦虐的民众为改变现状不得已采取的非常手段。以诉诸武力的方式完成政权更替,必然造成对民众生命财产与生活、生产的极大破坏,大规模的“汤武**”式的“诛暴君”行动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动荡,其必然结果是,无数民众转死沟壑,付出生命、财产的巨大代价,整个民族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汤武**”式的政权更迭,无法摆脱以暴易暴带来的巨大破坏,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果演义中司马懿及其后人和曹操一样**,那不过是以暴易暴而已,不符合创造理念,所以对司马氏的美化就势在必行,可以说这是尊刘贬曹主题的深化和延续。
武王的“以暴易暴”,导致殷遗民站在周人对立面,引发了严重的**危机,教训相当惨痛。正是这些惨痛教训,构成了现实的“周鉴”。周公充分吸取“周鉴”,采取系列措施“作新民”,把教化改造殷遗民当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以燕伐燕,即以暴易暴,齐君臣将卒不知其非。孟子并非博爱的“和平**者”,他其实是主张行仁政之诸侯攻打施暴政者,终结不义之战的乱世,以实现统一天下而行王道之理想。“春秋无义战”是他为自己“义战”概念定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