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二年(241年)起,扬州地区战事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出曹魏对合肥——淮南的兵力部署再次变更。与以往不同的是,吴军数次越过合肥,在芍陂、安丰、甚至寿春附近的黎浆作战。这表明魏国曾数次放弃合肥防务,或仅留少数部队牵制、消耗敌人,主力并不在合肥救援或进行阻击,而是集结在寿春,等待吴军开到江淮丘陵以北,距离自己较近时再出动应战。下面予以详述。
在营救诸葛诞行动失败后,吴国对合肥——寿春方向的进攻基本丧失了信心。此后吴军在淮南地区的北伐,或者是在合肥一线虚张声势,骚扰破坏,不再攻城,也不与魏军做正面交锋,如前述丁奉在景元四年、泰始四年的入寇;或者是转移进攻方向,经中渎水至广陵入淮,对魏国淮北地区发动攻势,如《三国志》载吴建衡元年(269年)丁奉率众攻晋谷阳(今安徽灵壁县西北),“谷阳民知之,引去,奉无所获”。《资治通鉴》卷79载泰始六年(270年)正月“丁奉入涡口,扬州刺史牵弘击走之”。涡口在今安徽怀远县。以上两地皆在寿春东北、淮河北岸,吴军所走应是中渎水道一路。
公元前484年,夫差不顾伍子胥阻拦,出动吴军主力千里北征,出兵伐齐。彼时的勾践,则表示愿意“为王前驱”,要亲自替吴国打头阵。夫差自然没有接受勾践的好意,但却为勾践的懂事明理与诚心效忠甚感欣慰。
第六次合肥之战。公元252年,孙权去世,但东吴的合肥梦仍未破灭,公元253年,魏吴之间最大规模的**拉开帷幕——第六次合肥之战。此战,吴军的统帅诸葛恪率20大军围攻合肥,先中缓兵之计,幡然醒悟后久攻不克,不久,魏国司马孚率20万大军前来解合肥之围,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超过了40万人,尽管参战人数再创新高,但**结果仍然是历史脚本的重复,吴军又惨败而归,唯一不同的是,吴军领军人物从孙权换成了诸葛恪,仅此而已。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练兵,准备伐越,想来个先发制人。勾践趁吴军还在练兵组织战力,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准备效仿他爹来个回首掏。想继续去劫杀一番,打击吴国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