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贝雅特丽齐消逝在天国空明处的那瞥似是而非的微笑解释成她对但丁的允诺。但我以为那只是答应他把他的灵魂从地狱拯里救出来,而非对他的爱之要约的承诺。然则,对但丁而言,没有爱的承诺的拯救等于没有拯救。这就是悲剧,这就是我们把《神曲》视着悲剧的原因。因为但丁其实一直还在炼狱徘徊。
和“纯真博物馆”的现实可感、可验证、可被接受相比,但丁的地狱、炼狱、天国就显得太过陌生而遥远,事实上它们也是陌生而遥远的。我们或许只在梦里有过支离破碎的经验。能在梦里经验到地狱也好,炼狱也好,天国也好,那都是一种福气。但我以为,只有具备了类似但丁情感的人,具备了去理解《神曲》力量的人才会梦见天国。否则,只会是关于鬼族、地狱的噩梦连连。我就曾经梦见鬼卒**我到黑暗的地窟,也曾梦见通体发光的无上圣界之城。
简单概述《神曲》讲述的是作者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名活人在35岁时分别对地狱、炼狱、天堂进行了一次游历。跟随着伟大诗人维吉尔的灵魂进入地狱,穿越炼狱,之后维吉尔隐去,由但丁的初恋,不朽的贝雅特丽齐迎接登入天堂。书中多次提及诗人维吉尔、奥维德、贺拉斯等,他们都是但丁尊敬的诗人,尤其维吉尔,更是被但丁奉为精神导师。
当年法国法国**让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青铜大门创作一组雕塑,《思想者》最早并不是一个**的雕塑,而是跟一座名为《地狱之门》的雕塑在一起,而这个《地狱之门》取自于但丁的《神曲·地狱篇》。
博尔赫斯的评论道出了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康拉德这篇小说的成功是在于它创造了这样一幅地狱般的阴森景象,我们读过之后就再也忘不掉了。但丁的《神曲》之后,没有人描写过这种地狱奇观,比但丁的地狱还要耸人听闻。叙事人马洛溯河而上,宛若穿行于地狱,可以说是一场地狱的旅行。
多银翁菲利波是黑*家族Adimari的成员(《炼狱篇》16),他生性易怒,但丁对他也非常愤怒,维吉尔赞成他的愤怒。但丁在渡过第五层时,自己也倾向于易怒之罪,但另一说,他逐渐不再同情地狱中的罪人,他心中的正义与善更加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