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除了华佗、张仲景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医学家,比如: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的董奉。董奉又名董平,侯官县(今福建长乐市)人。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曾出任小吏,后来归隐家中,一边练功,一边行医。董奉行医不取钱物,只要求重病愈者在其家村后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唤中医为“杏林”,盖源于此。
其二,崔琰。他也是曹操的一位谋士,其在少年时性格朴实,崇尚武功,在建安十年,在曹操打败袁氏后,征召崔琰为身边的谋士,建安十三年时,曹操做了丞相以后,授于其东曹之职,对其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表示赞赏。后因小人诬告,说他在文章中讽喻**、而曹操是不能容忍这些的,所以下令赐死。其三,华佗。当时华佗是医术高明,有妙手回春的美称。在其生病期间,华佗说需要开颅治病,生性多疑的曹操以为其受他人指使,便将其打入了死牢。
相传,有一天,华佗带着徒弟到酒铺里饮酒,铺子里有几个少年正在比赛吃螃蟹,大家知道,螃蟹性寒,几个少年吃多了螃蟹相继腹痛倒下,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华佗看到不远处的小河边长着几棵紫苏,连忙命徒弟采了回来,煎水给少年们喝下,少年们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随后中医院主治中医师焦月芬结合生活实际,分别从“中医的渊源”“身边的中医药”“中医特色项目”,针对青少年的兴趣和特点,配合简洁明快的图片,通过讲述古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的小故事,渗透中医药文化知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刮痧、耳穴、艾灸等“简、便、验、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中医药文化课盛宴。
看到这么多生病的可怜人,一个叫华佗的少年感到很难过,他经常上山采药草分给这些人。可是就在不久前,华佗的娘亲也病了,她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华佗请了很多有名的老医生,都治不好娘亲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