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儿歌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时,先生说,在儿童教学中儿歌被称为孩子的“精神粮食”。它带给孩子的快乐和成长作用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有6项潜能天赋,其中一个便是音乐。儿歌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几乎成为了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促进孩子的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情感和智力开发都有着良好的作用。先生建议大家,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与性格特征选择儿歌,特别要选择德音雅乐、经典儿歌以及便于亲子互动的儿歌。
作为“奥尔夫音乐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采的音乐教学活动,在学习儿歌或歌曲中,配合乐器拍打出节奏和节拍。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有明显的进步,初步学会有节奏地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都喜欢听“奥尔夫”配置的碟,跟着音响大声地有节奏地朗读儿歌,手舞足蹈地唱着歌曲。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对音乐的`喜爱,都感到很开心,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感到肯定。
今年,“熊猫之声”2022成都(国际)童声合唱音乐周活动将在往届的基础上迎来升级,推出“熊猫之声”年度主题曲唱响蓉城、合唱周开幕典礼、“熊猫之声”最美童声选拔展示活动、“熊猫之声”唱响白鹿系列演出活动、国际童声合唱大师**、最美童声打卡公园城市潮流音乐快闪活动、“熊猫之声”音乐盛典、组建成广童声合唱团、成渝互动,唱响双城等亮点活动,助力“国际音乐之都”**和青少年音乐素养提高,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才别过雕塑熊猫,另一群文创熊猫就“迎面袭来”。“黑白月”熊猫是家族中的“文化熊”,它的名字源自苏轼《龙尾石月砚铭》的名句:“萋萋兮雾縠石,宛宛兮黑白月。”不远处是伎乐熊猫,它们将大熊猫文化与成都的音乐文化有机结合,根据成都永陵博物馆的“二十四伎乐”石刻,复刻了晚唐五代时期的歌舞演奏场景。
高志表示,老一辈音乐家很少有从小就学习音乐的,但他们对儿歌十分热爱,花了很大的心血和精力,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那个时候他们创作儿歌基本上没有商业性的影响,都是发自肺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