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后,国际局势已极为严峻,**一触即发。俄罗斯当局再次改变思路,决定加强华沙**的要塞防御。1912年起,俄军开始在莫得林要塞之外再度修建一圈外线堡垒群,外线共建造11座堡垒和12座中间工程(在相邻较远的要塞之间设立的辅助防御设施),距离要塞中心约5-8公里,原有的内线堡垒群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与外线部分堡垒加构了联络设施。
9月18日,在飞机和火炮的支援下,德军对莫得林要塞发起总攻。尽管守军的防御要塞已经十分陈旧过时,但仍抵挡住德军的数次进攻。9月26日华沙投降后,要塞里的守军仍在抵抗,德军重点进攻1号堡垒和3号堡垒,依旧无法突破内圈防线。9月28日上午,守军弹尽粮绝,放下武器向德军投降。
华沙守军投降后,莫得林要塞的守军仍在抵抗。莫得林在9月4日至5日建立起指挥系统,并将兵力部署在莫得林-泽格兹一线,凭借纳雷夫河建立防御。8日德军开始进攻华沙郊区,防线上的守军被迫回撤,依托莫得林内外圈堡垒群重新组织防御。9月10日,德第二集团军从北方逼近要塞,另有2个师的兵力突破纳雷夫河,从东南方向包抄,13日完成包围。当日,一股前线溃军试图突破德军包围圈进入莫得林,未果。但之后几天仍有约2万人从华沙等地潜入要塞协助防守,使守军人数增加到4万人。
与此同时,华沙要塞的拆除工作被紧急叫停,1913年后,俄罗斯当局匆忙加筑剩下的堡垒群,但此时留给俄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包括莫得林的外线堡垒群在内,大多数工程进行地极为仓促,在**开始时也仅仅完成了基本防御设施的重建。尽管如此,华沙地区的要塞体系仍是欧洲最大规模的要塞群之一,俄罗斯坚信有了它就足以在西部边界挡住德军的进攻。
俄罗斯在战前就已经认识到,在现代**中,机动的野战军比固定的要塞和堡垒更重要,但实际战况仍然比最极端的预想还要激进。虽然华沙要塞的形制和规模十分适合长期防御,但北线、南线的溃败使华沙周边成为一个孤立的突出部。在德军全线向西推进后,只有莫得林的守军抵抗住了德军数次进攻,华沙和泽格兹要塞的守军仅仅作了象征性的抵抗便放弃阵地,随着整个俄属波兰的俄罗斯军队一同西撤。至当年10月,**国军队已经推进至里加-巴拉诺维奇-捷尔诺波尔一线(今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及***西部),俄罗斯帝国苦心经营了数百年的西进成果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