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超导体而言,除了临界温度,还有临界磁场、临界电流密度等至少三个关键的临界参数。这意味着,任何情况下,只要突破三个临界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就意味着材料要么失去完全抗磁性,要么失去零电阻效应,或者两者统统消失。
这几天也有不少投资人问我。我是希望大家能够冷静下来,因为从材料走到产业化要克服很多困难。我具体说说,其实并不是常温常压下它超导了就能用了,因为超导体还有3个重要参数——临界温度、临界磁场、临界电流密度。
要找到一个好用的超导体,必须具备“三高”,“三高”包括高临界温度,高临界磁场和高临界电流。超导体要有足够的温度才能超导,磁场太强也会破坏超导,电流太大也不行,必须三个条件都很高,这个材料才好用。
在寻找金属氢化物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就可以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借助强大的计算能力,给出相关材料在不同压力下可能的稳定结构,结合人工智能筛选,寻找出有可能出现超导电性的材料,再根据已知的超导理论,来推测其超导临界温度。一旦发现临界温度可能很高,就可以尝试开展实验合成,通过实际测量来验证其超导的可能性。
但是,科学家们至今仍没有找到一种真正的室温超导体。目前研究发现,提高超导体临界温度,最好的路径就是从高压着手。“在高压下寻找一个材料更高的临界温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了。每次去参加超导会议都有相关的报告。”朱佳敏说。
在物理学界,一般室温严格定义为300K,约相当于27℃。尽管迪亚斯等人的研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室温”,但这种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已经是在如此低的压力下的最高纪录。此前使用类似材料所进行的实验,所需的压力在数百万个大气压,迪亚斯团队报道的新材料所需压力要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