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的手记cos内容

学者、译者陈早此前翻译了《布里格手记》,今年又出版了《注疏版布里格手记》。《注疏版布里格手记》增补了约两倍于原文的参考资料、注释和解读,在国内和国际里尔克研究学界具有重要意义。借这本新书出版的契机,我们与陈原进行了一次采访,聊了聊里尔克小说中的关键词,以及陈原对这部小说独到的思考。就像她在《注疏版布里格手记》的解读中说的:

《布里格手记》是诗人里尔克平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创作历时6年。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只是片段式的随想。小说的主人公是28岁的丹麦破落贵族布里格,他浪迹巴黎,写下71篇札记。手记可粗略分为三大部分:布里格的巴黎印象、童年回忆,他对认知、写作、时间、存在和历史的反思。《注疏版布里格手记》包含诗人里尔克的长篇小说《布里格手记》和中国学者陈早撰著的大量注疏,增补了约两倍于原文的参考资料、注释和解读,在国内和国际里尔克研究学界具有开创性意义。

陈早:这是读者们始终在争论的一个问题。穆齐尔就说过:“当我读拉斯柯尼科夫的时候,打动我的是拉斯柯尼科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我读《布里格手记》时,打动我的只有里尔克。”里尔克对此的回答也自相矛盾,虽然他一再声明马尔特是虚构人物,手记不是他的自传,但他也会把自己的现实中的书信不加修改、直接编入手记之中,他甚至向《手记》的法文译者贝茨说过:“有时我几乎与马尔特融为一体,有时他又从我眼中消失。”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词来说,马尔特就像里尔克创作的平行文本里的一个另世我?

《布里格手记》(以下简称《手记》)是里尔克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丹麦没落贵族马尔特·布里格为叙述者,由71个或长或短的片段组成,没有连贯情节,更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故事戏剧性。之所以大段引用《手记》开篇的这则《巴黎印象》,是因为里尔克散文的特性是独异的(在气质、语调、形容词和标点符号等方面),难以形容。而且就在这短短三百多字里,里尔克已呈示出整部手记的大部分核心词汇:活、死、看、恐惧、孩子(童年)。随着章节看似没有逻辑的延续和布里格本人的成长,对这些核心的书写和思考会逐渐深入,展现出里尔克对现代世界和个体生命的极为敏锐的感知。

***:《手记》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在你看来,《手记》的主人公和叙述者马尔特·布里格与作者里尔克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打开APP搜你想看,本站所刊载图文之著作权归快看漫画官方和快看漫画用户所有,内含官方内容和快看社区用户编辑内容,非经本站授权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