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为师讲到,读后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有种沧海桑田,白云苍狗般略带压抑和悲伤感觉的同学,应该触摸到了第三层境界。哪位同学找到了产生这样感觉的原因?
阮籍也描述了我所理解的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在诗中,作者希望获得一种超脱的人生体验。在对生死观的理解和诠释之上,是对生命本质的透彻理解后的真情流露。但我们也可以发现,**的境界和庄子一样,是一种虚幻的、空灵的、非人非实的纯精神境界,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他们表面上提倡超脱于物,不停留于物,但实际上是个体生命中寻求突破的价值和无出路的迷茫。这种悲伤的情绪一旦与生命的终结相结合,就会产生无限强烈的生命感。
境界有“造境”和“写境”,但是两者常常难以分辨。所以区分诗词是描写的现实还是理想,还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出词的境界。王国维接着又说了,境界还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是“有我之境”,因为我们能感受到词中人的悲伤。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因为我们感受不到诗人的情感。“无我之境”显然高于“有我之境”,因为只有当人们达到心胸豁达的境界,才能在作品中体现“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类似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达到这种境界,只能是历经磨难沧桑后,才会生出的心境。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诗的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使整首诗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65.如今,我看出来了,这世界之所以会那么苦难深重,唯一的解释就是有某种“爱”的存在。我想不出其他可能的解释。那是我深信不疑的真理,因为如果真是如我说过的那样,“悲伤”是天地万象的基本建材,那打造天地万象的便只能是一双“爱”之手,因为除“悲伤”外没有别的途径能让人的灵魂(天地万象为之而设)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快乐是给美丽以身体,但痛苦是给美丽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