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说有一个商人带了两个学徒,牵了一头骆驼出外做生意,他把珍贵的绸缎和上等的毛毯载在骆驼背上。在路上,骆驼死了,商人剥下骆驼的皮,自己先去前方探路,留下两个学徒在那原地看守货物。
然而,商人走后不久,天就下起了雨,两个学徒怕骆驼皮被雨打湿,居然拿那些昂贵的绸缎和毛毯去盖骆驼皮。结果,比骆驼皮价值高很多倍的绸缎和毛毯都烂掉了。
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教师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
本文情节简单,对话多。学生对这类的文章兴趣很高,内容也较容易掌握。教学时王丽老师先指导学生多读,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并结合课文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特点,抓住课文对话背后的情感主线,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通过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点,理解老人看到的现象和他所作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教学重点是围绕课前的提示:
只是母骆驼在发情期如果不注意非常容易怀孕,影响商人的经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给骆驼也按上了“节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