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剑雄是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从事中国史研究多年,在专业领域学术成果丰硕。《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并非严肃深沉的学术文集,更像一位文人读史阅世的笔记。对此,作者在前言中也作了区分:历史事实部分,属于科学,只有一种标准答案,另一部分则是看法、观点、评论、评价,属于人文,不存在标准答案,完全可以见仁见智,异说并存。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中撷取二十个片断,力图避免脸谱化、单一化的叙事,丰富人们对于复杂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譬如,《玄武真相》一章,作者用引人入胜的描写、环环相扣的推理和令人信服的史料,掀开了“玄武门之变”的残酷一角。
陆烨华认为,在“周四推理俱乐部”系列故事里,养老社区里的老人们作为**中的弱势群体,得到了作者最多的关注和关怀,每个出场人物都有很立体的人设。四人主角团都不是大善大恶的脸谱化人物,每个人都有小缺点,展现出非常真实的人性,让读者很容易喜欢上他们。比如,前特工伊丽莎白的很多举动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但作为读者的陆烨华很愿意站在她这一边。这让陆烨华开始憧憬未来的养老生活,“如果我老了以后能有这样一群同伴,或者我自己能保持这样年轻的心态,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谍战剧里难得的精品,是那种每个人物都精彩的剧,谭忠恕的精明、老练、疑心,还带着一点柔情;刘新杰的隐忍、混不吝和**;李伯涵的狡诈、野心和欲望;齐佩林的圆滑,孙大浦的专业、技术以及可爱。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不脸谱化,而是生动的、鲜活的,剧情有推理,经得起推敲。
在一般的国产悬疑剧中,神探和变态杀手之间的博弈往往能够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让悬疑案件的推理更加丝丝入扣。但长期嵌套在该模式下的悬疑剧往往呈现出脸谱化的特性,反而会滋生“为了恶而恶”“为了犯罪而犯罪”的生硬观感。因此《回来的女儿》“全员”恶人的形象塑造反而有种意外之喜。
在地下工作者之外,《信仰》摆脱了脸谱化的叙事桎梏,全方位、多角度地刻画了敌对方的人物形象。剧集没有因为他们是反派角色而降低他们的智商,例如军统技术科科长庄媚娇、前后两任行动队队长马五等敌方角色,剧集不仅细致刻画了他们拥有的先进装备以及在面对地下工作者时的残忍手段,也具体展现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