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说,”虞邱是老臣,他的意见与令尹一致,看来应该退兵“!,便传令兵车往回,伍参连夜来见庄王,“大王为何惧怕晋,而把郑送给晋呢?”庄王说“寡人并没有放弃郑”,伍参说“楚攻郑已经有九十天了,才让郑投降,现在晋一来楚便走,这样晋便有救郑之功,而重新得回郑,楚从此不再有郑了,不是弃郑吗?”庄王说,令君说战未必能胜,所以寡人退兵。伍参说,“臣已经考虑过了,荀林父刚领中军,威信不足以服众,先谷是先轸的孙子,凭恃先世的功劳,刚愎不仁,并不是可以让士卒用命的将领,栾、赵等辈,都是累世名将,各有主意,号令不一,晋师虽然多,很容易击败。而且大王以一国之君,避让晋的臣子,将会让天下笑话。又怎么能有郑呢?”
公元前439年,宋襄公还是想召集诸侯会盟。由于中原的一些诸侯国,如郑、陈、蔡等已经依附楚国,所以宋襄公请求楚国,让这些诸侯国听命于自己。楚国有自己的算盘,于是答应了,于是宋、齐、楚在宋地鹿上进行盟誓。公子目夷觉得宋襄公做得很不对,说:“小国争当做盟主,这是灾祸啊。宋国恐怕要灭亡了,但愿可以推迟灭亡的脚步吧。”
于是庄王亲自举起大旗,指挥楚军后退三十里扎下营寨,同意和郑国议和,郑襄公的弟弟姬子良到楚国作人质,楚郑于是定下了盟约。
秋天,宋、楚、陈、蔡、郑、许、曹在宋地盂会盟。公子目夷说:“灾祸可能就在此时此地吧。国君想要的太过分了,没有谁可以忍受他。”果然,楚国在会盟上直接抓住了宋襄公,并且开始攻打宋国。宋襄公无奈,只好暂时放弃了做盟主的念头。冬天,在薄地会盟,讲和,楚国便释放了宋襄公。公子目夷说:“这些教训还不够惩罚国君,祸害还没有结束。”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义,更愤慨其他诸侯国见风使舵,背宋亲楚。他自知军力非楚国之匹,暂时不敢主动去惹犯它;而是先把矛头指向臣服于楚的郑国,决定兴师讨伐它,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挽回自己曾为楚囚俘的面子。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宋襄化的庶兄)都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国出兵干涉,劝阻宋襄公不要伐郑。可是宋襄公却振振有词为这一行动进行辩护:“如果上天不嫌弃我,殷商故业是可以得到复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