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物语意象或者原型相似的场景,是那些具有“俳句”意蕴的场景。在日本电影——以小津安二郎的《晚春》《东京物语》、中原俊的《樱之园》、黑泽明的《八月狂想曲》、北野武《奏鸣曲》《菊次郎的夏天》《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小偷家族》《无人知晓》为代表——其场景中往往有意自然景象的,而非人类**。相反,如果要阐明一个人的行为,以及其行为必要性的场面则在日韩影片中完全看不到。
不过,近些年来也有被叫好的青春疼痛文学作品,只不过是转换了表达主题。比如2016年上映的电影《七月与安生》,从女性友谊的角度来展现青春之痛;《狗十三》从原生家庭出发,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过春天》以两个少女的冒险故事,讲述残酷青春物语;《悲伤逆流成河》与《少年的你》,痛诉校园**现象;还有根据八月长安作品改编的“振华三部曲”《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暗恋·橘生淮南》,它们有着青春期的些许伤感和迷茫,但是都在平实的叙事中,平衡了同学情谊、学习拼搏、家庭关系等。这样的青春故事,也有遗憾、有疼痛、有残酷,但是不狗血、不造作、不空洞,值得被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