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记者在泉州通淮文化馆三楼展厅见到,这是一座铁铸钟,古钟通高120厘米,钟口直径70厘米,胎体厚5厘米,重约350公斤,迄今已有418年的历史。尽管年代久远,但因该钟此前一直被悬挂于通淮关岳庙正门左侧房梁,未经风吹雨淋及日晒,古钟正面铭文仍清晰可见,镌刻着“在城迎春门关王庙钟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吉日立”的字样。
该钟为铁铸钟,通高120厘米,钟口直径70厘米,胎体厚5厘米,重约350公斤,迄今已有418年的历史。虽历时年代久远,因该钟此前一直悬挂于通淮关岳庙正门左侧房梁,未经风吹雨淋及日晒,古钟正面铭文“在城迎春门关王庙钟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吉日立”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不久后,恰逢十五,关岳庙正门两侧鼓、钟照往常敲响时,许多信众听出了异声,发现音质与以往有不同。8月23日晚,陈庆元对鼓、钟逐一细致检查一番,惊喜地发现大钟靠墙一侧的钟身上,竟镌刻了“在城迎春门关王庙钟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吉日立”的字样。
第一步:房子先搜索一遍,然后伪装成没人来过的样子,门关着,入口和死角位置都能看到的地方放上医疗包和饮料,不用放太多。
在古钟正面,“在城迎春门关王庙钟”“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吉日立”字样清晰可见。经有关文物专家考证,《泉州府志》记载迎春门为泉州古城门之一,位于涂门水关附近,原为“门”。彼时,通淮关岳庙已存在于现址,称“关王庙”,因此该钟为通淮关岳庙原有无疑。而明代大文学家李光缙也在其名著《景璧集》之卷八《碑记》中记载,其曾为关王庙大钟撰写碑文,文献与实物相互佐证,基本可确认该钟即为书中所记载的明代古钟。
暂无
其他
小白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