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是元初著名的戏剧家,一生 创作了 60多种杂剧,成就卓越。留存至今 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单刀 会》、《西蜀梦》《救风尘》、《鲁斎郎》《蝴蝶梦》 等18种,都是难得的艺术佳品。他的作品 质量很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生 动。
最有代表性的是《窦娥冤》,是中国古 典悲剧的典范,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曾经评论 说:“《窦娥冤〉)^ 之于世界悲剧种亦无愧色”。他的戏剧轻松、风趣、幽默,是后代喜剧的 楷模。关汉卿的剧作为元杂剧的繁荣和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马致远也是当时著名的元杂剧和散曲 作家,他从事戏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很 大,有“曲状元”之誉。作品有15种,今 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 《黄粱梦》,小令《天净沙、秋思》等,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语言清丽豪爽,声调和谐优 美,雅俗兼备。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杂剧家, 写过15种剧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汉高祖斩白蛇》、《苏小 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墙 头马上》等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杂剧。白朴 的作品悲剧雄浑悲壮,喜剧热情奔放,以爱 情剧见长,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郑光祖在元杂剧创作上也有很高的成 就,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今存《迷青 锁倩女离魂记》、《邹梅香骗翰林风月》、《醉 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 关三战吕布》等,作品清新流畅,婉转妩媚, 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四人中, 关、马、白三人都活跃于元代初年,唯郑光祖较晚,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
杂剧的解释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戏剧”的意思。
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表演形式的专称;这一新形式也确实称得上“杂”的,包括有歌舞、音乐、调笑、杂技,它分为三段:第一段称为“艳段”,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三段各一内容,互不连贯。
杂剧的名称在晚唐时已经出现,到了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盛,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东京(今河南开封)出现了集中演出各种伎艺的瓦肆、勾栏,为戏剧向综合艺术发展提供了条件。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精选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