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作品。
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 ),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他一直从事文艺活动,代表作有《五月的鲜花》《黄河大合唱》《屈原》等。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黄训、孔宇,***员。出生于中国澳门,毕业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音乐家”之称。他曾于巴黎师从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回国后积极参加**救亡运动,作品中以《黄河大合唱》最广为人知。1945年10月30日,因病在莫斯科去世,年仅40岁。
创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才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为了民族**,“为**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于1939年完成首演的声乐作品,1941年被改写成交响乐合唱。该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的壮丽图景。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