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七个儿子结局是病死时年四十三岁。他的七个儿子,分别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都是病死的。
王羲之七子——王献之。七子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区分,人称“大令”。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司马德宗(晋安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王凝之出身在东晋两大豪门“王谢”之中的王氏,王导的侄孙,更有个人称“书圣”的父亲,堪称是典型的***富二代了。后来,王凝之更是娶了当时最有名的才女谢道韫。所谓“咏絮之才”,说的便是她了。而这个谢道韫不仅有才,本身和王凝之更是门当户对,是“王谢”豪门里的另一家“谢家”,谢安的亲侄女。谢道韫因为极富才气,所以实际上,谢道韫很瞧不起王凝之,并曾在谢安面前这样评价她的丈夫,说“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意思是想不到天地之间,还有王凝之这样差劲的人。简直把王凝之骂得一文不值。后来,在王凝之担任会稽太守期间,遭遇孙恩叛乱,王凝之居然死活都不相信孙恩会谋反!因为孙恩当时和王凝之一样,都是五斗米教的信徒。直到叛军逼近了,王凝之才不得不接受了孙恩谋反的事实。但即便是这样,王凝之也没有亡羊补牢,组织军队抵御,而是用五斗米教的传下来的弄虚作假的办法,踏星步斗,拜神起乩,说是已请下鬼兵守住各路要道,孙恩的贼兵没办法攻过来。王羲之个人简介:
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故里为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按较为大家接受的说法,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童年时居住在开阳县城内。王羲之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其父王旷建议琅琊王司马睿南迁。王羲之五岁时,包括琅琊王氏在内的名门大族纷纷举族随司马睿渡江。琅琊王氏初到建业时,聚居于乌衣巷。
王羲之少年时代,无资料可考。永嘉三年(309年),王旷领兵救壶关,全军大败后下落不明。这一年王羲之七岁,在建业的日子里,“母、兄鞠育,得渐庶几”。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又从姨母卫夫人学书。建兴三年(315年),王羲之长嫂的伯父周顗宴客,王羲之随叔父赴宴。他是小辈,自然敬陪末座。周顗是名族名士,时任司马睿的右长史,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他宴客,群贤毕至。筵席上上了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吃这一道菜,主人按例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宾客。当时周顗却一反常理,无视满堂权贵的存在,将菜先送到末席王羲之案上。当时,满堂贵宾见受此殊荣的竟然是一个少年,问知是久被遗忘的王旷的儿子时,均惊奇不已。幼年时,王羲之不善言辞,因此在家庭中并没有受到大人过多的重视。周顗此举,不仅使一向安居家中,很少在名士群中应酬的王羲之从此闻名,也同时提携了这位王氏后辈姻亲,那年王羲之十三岁。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八月,明帝下诏令郗鉴还朝。郗鉴走到姑孰,被王敦扣留,后终于回到建康。郗鉴刚到建康,便和明帝密谋讨王敦。郗鉴在就要声讨王敦时,向王氏子弟中选女婿。王羲之坦腹东床,反而被选中。这一年王羲之虚岁二十岁。其妻子郗璇年岁不详。他二人是否当年成婚不可考。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