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闹天宫的那个与西游路上的那个,压根就是两只猴子,压根不是同一只猴子,甚至都不是一种物种,前面大闹天宫时的一只猿,西游的是一只猴。曾经,他们属于没有关系的两个故事系统,结果明初文人将他们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西游记》。这种捏合让孙悟空的形象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成为了整部小说中最耀眼的一个角色。但由于捏合得有些生硬,留下了bug,使得前后不一的问题留了下来,因此困惑了后世。网络上给出各种答案的答主,其实都混淆了一个事实,就是默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一个人,就是这个作者(吴承恩?)坐在书房里凭空想象出来的一套结构严谨的神话故事。实际上,它当然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古人的版权**一点都不强,各种小说基本上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在流传中经过不同的人的修补、增添、删减、编辑,一改再改,所以会有不同的版本留世。即便《西游记》与吴承恩有很大的关系,那也是他修订润色的,而不是纯原创。最早的西游故事是唐时的《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源于唐太宗下诏让玄奘写下他的西行见闻,但玄奘忙于译经及讲经,就没有自己写。
于是,由玄奘口述,他的弟子辩机执笔,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本是纪行类的书籍,但由于对于西域地理的描述已经显得有些神秘莫测,给世人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间。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弟子嘛,为了宣扬自己师傅有多厉害,便不自觉地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这被认为是《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在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的一些记载中已经出现了迥异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西行取经故事。现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经壁画,大约作于西夏初年,已经出现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记》,已经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有师徒四众;明初**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括复述“车迟国斗法”一段,和《西游记》第46回十分相似;明代《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梦斩泾河龙”,和《西游记》第10回基本相同。孙悟空人物简介:
孙悟空(又称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传为吴承恩所著)。由开天辟地产生的仙石孕育而生,出生地位于东胜神洲的花果山上,因带领猴群进入水帘洞而被尊为“美猴王”。为了学艺而漂洋过海拜师于须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学会大品天仙诀、地煞术七十二变、筋斗云等高超的法术。出师的孙悟空未得兵器,在东海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后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惊动上天而被玉皇大帝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怒返花果山,并战胜李天王和哪吒三**的讨伐,迫使玉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并在天宫建有府邸,奉旨管理蟠桃园。因搅乱王母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钢之躯,后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眼睛被熏成火眼金睛。
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佛祖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如来用五指化作的五行山下五百余年悔过自新。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民间文化中代表了机智、勇敢。自唐代出现西游传说,一直延续至明清,明代出现这些传说的集大成本《西游记》。孙悟空在历代的这些民间神话里,被中国人奉为神明。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