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413浏览
一个新的达人诞生了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年仅三岁便即位为帝,见证了旧王朝的坍塌覆灭到新中国的旭日东升,从亡国之君到合法公民,在各方诡谲多变的****中苟且求生,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洪流中几经浮沉,究其一生从未摆脱命运的桎梏,只留给后世无限的唏嘘和想象。由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就以极致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回忆与现实交织叙述,音乐与光影渲染烘托,将这位末代皇帝的传奇一生娓娓道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部由英意中三国合拍的史诗级电影——末代皇帝


一、解析末代皇帝电影的情节




1、宫内时期赏析

第一场戏贝托鲁奇就明确了溥仪与权力的无关性。站台旁,被拘押的伪满战犯被一个个赶往列车室,溥仪混在人群里,虽然身着西装高帽,不同于其他人,但贝托鲁奇并没有给他特写镜头强化他的存在感。溥仪和其他战犯一样,都是被军队领导呵斥的弱势者。

当溥仪进入候车室,权力的对比更加明显。他遥望着的领袖画像,是真正的权力巅峰存在;而作为战犯的自己,虽然被几个下人唤作“皇上”,下跪服侍,却立即被“真正的权力团体”——军人所喝止;与其他人并列入画的构图,再次给予他弱势的属性;一声声的咳嗽,也是羸弱的呈现。

他进入厕所,打量着屋内简陋的陈设的主观镜头,深知权力已经离自己远去,引出了后续的自杀尝试。

人生走到了这里,溥仪知道自己已经离不开权力。伪满洲国给予的权力,让他得到了短暂的虚假友情,建立起泡沫一般的身份认知。然而,到了真正的权力面前,他才明白了自身的虚无真相。

他跟其他犯人没有区别,一声声的质询让他回忆着权力的过往,又表现出他的无力。没有权力的傀儡——末代皇帝这个形象就此定格

在第一场戏里,贝托鲁奇就交代了溥仪关于“权力”的一切——宿命、自我认知和情感,并奠定了其悲剧的结局。

权力的对比中,溥仪总处在弱势的一方。典狱长算是第一个出场的“敌人”,与普通人溥仪形成对比,在力量上明显压制着他。他打断了仆人给溥仪的侍奉,厕所内的溥仪试图割腕自杀。

鲜红的血液,与“开门”的喝令同时出现,一个转场,绿色的厕所门与朱红色的大门无缝衔接,贝托鲁奇把我们带回到了1908年的北京,回到了他权力人生的起点:慈禧太后下令溥仪继位,把他带到皇宫教养。

接他的人马排到亲王府外,始终以规整的对称构图呈现,他们和前一场戏的军人一样,都是用权力压制溥仪的存在。幼小的溥仪相当被动、不安,电影有几个特写,特意强调了他的“被穿鞋”、“被穿衣”。溥仪接旨的时候,被抱着走过廊道,身形却始终在前景中皇宫士兵的黑影笼罩下,若隐若现。从登上皇位开始,溥仪就是被动的,处于实权者的影响和控制之下,做着无谓的挣扎。

溥仪进入皇宫,拜见慈禧。面对真正的掌权者,导演用了一组同样大小的连续正反打镜头,强化了二者的对比。入宫时,他经过了宫外等待恭送慈禧升天的喇嘛们,在宫内,小溥仪好奇地打量着两侧的罗汉塑像。慈禧的存在成为了神权的化身,而年幼的溥仪,根本无法理解慈禧口中的“权力”,只是站在她对面憨笑,并在最终屈服,站到了她的身侧。

在这一段,贝托鲁奇用了很多“动物”隐喻。紫禁城外面的骆驼、慈禧身边的小狗牡丹、泡着熬汤的老鳖,以及与之遥相呼应的“登基后的乌龟”,这些权力者控制的玩物,其实是溥仪的化身和象征。

在入城场景的头尾,贝托鲁奇都让几个犯人的身形晃过了镜头,和动物元素结合起来,明确了溥仪入宫登位后的实质状态。电影后面还出现了蛐蛐、蝴蝶、老鼠。蝴蝶梦幻、美丽,是年幼溥仪对于理想化自我的象征。看着蝴蝶飞出宫墙,将自己的寄托放在了它的身上,他想离开被强加的皇位,长大之后,他对最爱的阿嬷的称呼,是“我的蝴蝶”,这又是一次暗示。

说回正片。慈禧死亡的瞬间,象征着溥仪在名义上的接位,但他从御辇上缓缓走下,来到了父亲的身前,问他自己能否回家,父亲却向他下跪叩头。这对父子的关系,在一明一暗的打光中已经很清楚,他们不再是温馨的家人,而是有距离的君臣。紧接着的登基戏里:小溥仪身着龙袍,端坐在寓意“寡人”的须弥宝座之上,一脸茫然。这一段,镜头始终从溥仪侧方取景。

唯一被正面拍摄的,是殿前随风舞动的帘子。溥仪童心骤起,走下御座与它玩耍,感受到的却是挫败。他只能看着帘子飞起,够不着。在他眼前,文武百官对他三跪九叩。帘子象征着溥仪本真的生活,他所希望的,是摆脱孤独,找到玩耍的对象。对一个几岁的孩子而言,飘动的帘子要比皇位的诱惑力更大。

但从百官对新任君王的跪拜大礼开始,他被架上了虚幻的皇位,本真的生活、本真的情感,就变成溥仪终生也无法触及的东西

帘子、帷帐,在电影里是一个重要的元素。青年溥仪和宫中太监玩耍,他要求拉上帷帐,让对面的太监抚摸他们这一边的人。白色帷帐,遮盖了溥仪与其他人的分别,最后,所有人都退开,只有溥仪全身裹在白色的帷帐中,贪婪地享受着对面的抚摸。这一幕宛若梦幻,也许只有在这一刻,溥仪才从寂寞中暂时走了出来。

电影首先创造了一些基于皇位的情感:围着溥仪逗趣的太监们、喂喝奶哄睡觉的阿嬷,然后这些情感又迅速被证伪。当他愤怒的时候,太监马上跪下不敢发言,他踏烂了皇宫的模型玩具,说想回家,却被团团围住劝阻;他说“不想洗澡”,也被半推半就地弄进了浴缸;甚至他的饮食,都要在太医闻过大便的味道后,再做定夺。给他讲睡前故事的阿嬷、在帘子外头模拟吹风声音的太监,一起表达了深层寓意:在“大风吹倒树,猴子都跑了”这个故事里,“大风”等同于皇宫的存在,“吹倒”是故事,“吹不倒”则是现实。

溥仪登基从大臣手中接过蝈蝈的罐子,自己也成为了那只被放进龙椅靠垫的蝈蝈,他与皇位始终纠缠不清,蝈蝈也无法逃离龙椅里的罐子

迅速切回的现实段落,与回忆里的“暗示性”禁锢信息形成了呼应与进展:溥仪自杀未遂,被警告“你是犯人”,他却自言自语自称皇帝,门外的下人却被士兵拦住。他入狱时被收走了手套,只能看着简陋的马桶,与回忆中特写中的华丽便盆形成对比关系。

**到来的节点,对本片主题而言非常重要,它第一次击碎了溥仪此前被营造出的权力幻影,让他**到了自己权力的虚无,他根本搞不懂那是什么。

所以,溥仪变了。帝王的幻象,情感的流逝,让他开始迫切地渴求着真正的权力,不再像懵懂小孩时梦想脱离皇宫。因为他认为,唯有追逐权力这条路,才能带回失去的情感。

这种从懵懂到认清现实的思想转变,在改造片段也有对应。溥仪麻木地接受教育,如同平民一般唱着歌曲。站在画面中央训话的军人,才是真正的权力者。




接下来,溥仪进入青年时期。第一场戏,贝托鲁奇便点明了皇权的弱小。庄士敦,一个外国人,进入象征皇权的紫禁城,象征着对这封闭环境的打破。**的到来,让溥仪这个“皇帝”的不合时宜、尴尬与荒唐,更加露骨地表达了出来。

庄士敦和大臣坐车过街的这场戏,营造了一种“内部和外部”的冲突感。车外,全景镜头,抵制不平等条约的人流涌过,象征着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而车子突兀停滞,让其中端坐的封建遗老、宫内大臣,成为了被外部世界冲击、摇摇欲坠的存在。而庄士敦区别于他,始终注视着高喊“还我青岛”、与军阀对峙的青年,成为了有意接触时局的存在。他也将给溥仪带来外部世界的知识,告诉他,皇帝即将被淘汰。

初见庄士敦,溥仪因为端坐见礼,被大臣暗示“重来”,机械地假笑、握手,表演着热情,而笼罩脸部的阴影表明此刻他受制于人。一身洋装、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庄士敦,即将给他上课,引领他开启对世界与自己的正确认识,更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虚幻,并反抗它。

一方面,庄士敦的到来是溥仪的一次“幻梦实现”。庄士敦初登场时,他便不同于旁边的大臣,观察着反对二十一条的人群;在皇宫中,他也始终是“观察者”的存在,凝视着试毒官的尝膳流程、内侍代溥仪“惩罚太监”等等事件。这让他感知到了溥仪名为皇帝、实则被控的受困状态,从而鼓励并帮助他争取更大的自**,

宫内部分的结束,也是对于电影结尾的一次呼应:入宫与出宫时看到骆驼,带来围绕宫内权位的挣扎与失败的宿命,而“登上宝座”与“再上宝座”时拿出蝈蝈,则带来整个人生的宿命。

在宫内没有获得真正的权力,溥仪才会在宫外无比想要回到权位之上。而作为对应的,是被审问的段落,他瑟瑟发抖,表现了他最后的彻底失败。看到这里已经能够知道,溥仪再往后的努力,也不会有好结果。等待他的,是又一次破灭。



2、宫外时期赏析

清王朝的覆灭,对溥仪来说,是一个可以完全脱离皇宫、走出皇帝身份的机会。

从历史上看,这时候的溥仪离开了帝位,在外部**成为了名流,还没有去当伪满的傀儡,是他个人最自由的阶段。然而,贝托鲁奇告诉我们不是的。天津段落的开场,溥仪在舞厅里的演唱、跳舞,社交,举手投足间风度翩翩,几乎完全西化,远离封闭落后的大清。

但这只是表象。

时政消息,吸引了所有人的聚拢关注,在全景之下,只有溥仪一行人默默走出人群,背向离开。镜头从他们的背影扫过,移动到了另一边的人群,强调着他们与真实社会的疏离。溥仪脱离权位后,以个体状态融入外部社会,只是一种想象。他依然被强大的权力禁锢、控制着,在日本人的“庇护”中,不能独立自由地生活。

贝托鲁奇用微妙的对应,展示了这种表象与实质。在回忆里,溥仪被日本人别有用心地资助、扶持其在天津的地位,虽然“购买手表、唱机”,跳西方舞蹈,但事实上却是被日本牢牢控制,更不用说“去西洋”。

这样的“糖衣炮弹”,也出现在了现时的审讯里:审问者强调着日本人的诱之以利、不怀好意,但自己也给溥仪递烟,镜头特写同时给到了一边的口供本,表现出审问者对溥仪同样在“引诱”。

影片的最后伴随着“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介绍,镜头给到了空无一人的皇座,又和坐在皇位上的年老溥仪形成对比:虚幻的世界里,溥仪回到了皇位之上,进入真实环境后,他便消失在了座位附近。

溥仪从未真正坐上权力的椅子,这就是溥仪的一生


三、末代皇帝电影影评


这部斩获了奥斯卡九项大奖的电影有太多值得细品的地方,导演对于色彩光影的运用已臻化境,堪称教科书级别,而坂本一龙等三位作曲家的配乐也完美烘托着关键剧情,最出彩的莫过于坂本龙一所作的《Where Is Armo》和《Rain》,前者是溥仪追赶乳母的配乐,溥仪一直把乳母当作自己的蝴蝶,产生一种依恋和暧昧,由于幼年皇帝成长环境过于畸形,类似的把乳母当作初恋并不稀奇。这首音乐在溥仪寻找乳母时沉闷抑郁,反应了溥仪的迷惘,而后溥仪再也无法克制,声嘶力竭地追向乳母的轿子,几近崩溃,曲调也转而高亢,完美契合了剧情,足以让听者落泪;《Rain》则是文绣离婚的配乐,在她给溥仪和婉容各留一封告别信后,飞奔出屋外,音乐随之响起,声部不断升高,曲调高亢,令人振奋,体现了文绣反抗旧习俗的勇气,她尽情酣畅地淋漓在滂沱大雨中,在离开溥仪后终获自由和新生。

说到电影主题,我认为是一部注重表现自由与束缚的电影,影片中牢笼里的蝈蝈,永远关上的大门等暗线都预示着溥仪总是囿于枷锁,坐地为牢;每一次门出现时对溥仪都是不祥之兆,从年仅三岁被迫登基,到出城凭吊额娘被拦截,再到退位被逐出皇宫,最后婉容被带走他依旧无可奈何,没有一扇门为他打开;牢笼里的蝈蝈更是暗合溥仪的一生永远受制于人,看似贵为帝胄,实则卷在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年迈的溥仪重回故园时,笑得很开心,似乎已看透了一切云淡风轻,再也不执着于这个眼前这个曾经苦苦离开,后又拼命找回的皇座,而最后从牢笼中爬出的蝈蝈也象征着溥仪终获得自由和新生。

既然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那就不可不谈这段沉重的近代史,尽管导演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征服了全球观众,但里面一些敏感话题还是引起不少争议。虽然在布景服饰等方面导演已相当考究,更是受到国家支持在故宫,满洲皇宫等全真历史场景进行取景,但全英文的台词还是很容易让看多了清宫戏的中国观众出戏,看了几遍后也就觉得英文台词搭配这部影片基调并不违和了;毕竟是外国导演的作品,偏向西方审美,全英对白才能更好的发挥,精益求精,而最终他面向的也是全球观众,当之无愧的拿下一系列大奖。




龙椅冰冷依旧,只是这韶光,不知换了几回——末代皇帝


一名意大利导演能将中国末代皇帝的故事拍摄的如此淋漓尽致,片中中国人全英的对话让作为一名中国观影者的我产生了些许的遗憾,但这部电影的确让我深刻感受和了解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只有结果,没有对错。”


这篇关于末代皇帝的解析和影评到这里就结束啦,谢谢大家的观看。



末代皇帝影评
末代皇帝结局
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影评价
末代皇帝结局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相关问答推荐

卧虎藏龙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卧虎藏龙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从小说到电影,《卧虎藏龙》的变化不仅是文字到影像的,也是近代到现代的,还是**文化到**文化,再转至以好莱坞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过程,其中的变化耐人寻味。就电影和小说中的主人公李慕白来说,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小说中简单的情欲关系在电影中由于玉娇龙的加入,成为一张纷乱纠结的网。表面上看起来,《卧虎藏龙》表现的是刀剑江湖。
25浏览
八佰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八佰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八佰》这部电影是一部讲述在1937年淞泸会战末期,国民**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故事。 其中的三个场面令我心中波涛汹涌,热血沸腾。第一个场面是日军来临,他们有防弹盾,组成了一个大盾往仓库里攻击,国民*用枪打不破,他们使用的方法是往自己身上裹炸弹,跳下去牺牲自己,炸了日本人。当时我的眼泪就已经绷不住了,哗哗的往下流。
101浏览
夺冠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夺冠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与国际地位的全面提升,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民族情感也逐渐向世界展开传递。在振兴“三大球”的特殊时代背景之下,影片《夺冠》在影像空间中为观影者塑造了一场关于体育价值的**共识。陈可辛导演将视角放置于作为“三大球”中受到全世界认可与瞩目的中国女排的故事,使用自然流畅的叙事手法,通过细腻真实的情感刻画,将中国女排在三个不同时代中的成长与发展呈现出来,也将各个年代中的理念情怀与体育精神展现
115浏览
爱情神话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爱情神话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爱情神话影评   然后是全沪语对白,浓郁的上海味道,讲中年人的爱情和生活,琐碎,温和,一点幽默感。   导演和出品人应该不会**不到这其中潜藏的风险,但依然固执地做了选择,有点孤注一掷地决绝,大概也是心里有底气,知道这会是部好电影。   是的,电影拍得老灵老嗲了,简直拍到中年人心里面去了。   沪语不是障碍,小品格局也不妨碍一部好电影的诞生。上海这个地方,这些人和故事发生得如此自然。
39浏览
活着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活着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活着》的年代跨越了**,****,建国后的大炼钢铁时代,十年的*******,影片具有一定的史诗性,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也隐隐露出一股悲悯的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  张艺谋在大历史背景下为观众塑造了一系列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涵盖了小人物在历史的命运中,无法掌控自身的生命之痛。导演用一种对比的手法刻画出福贵这一人物形象,在岁月变迁中所完成的人性蜕变
163浏览
情书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情书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情书电影以渡边博子的视角为始,讲述了她偶然发现过世的丈夫藤井树高中班级有和他同名的女同学,她怀着对亡夫的思念和对真相的探知与这位藤井树互通信件,从而又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两位藤井树高中时期青涩的暗恋故事。影片叙事很平淡,没有过多对感情的描写,只是对事实平铺直叙;同时分镜讲究,每一帧都非常漂亮。虽然是普通的叙事,却因倒叙与插叙有了悬疑的成分。没有对感情的描述,却仅仅从演员的台词上就能感受到汹涌的情绪。
449浏览
怦然心动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怦然心动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怦然心动影评解析评价 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乎都要低到尘埃里,舍弃自尊才叫爱,犯贱当真爱。   
600浏览
盗梦空间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盗梦空间观后感_影评解析评价_结局彩蛋

该片让主人公带领观众在梦境与现实间游走,如此虚实结合的设计或许会让观众产生疑惑,不清楚主人公身在梦境还是现实,所以导演为影片制造了很多元素来区分梦与非梦的状态。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通常以场面的宏大、场景的华丽、特效的设计著称,而本片不但集合了这些商业元素,还存在艺术的可观性。有人说,《盗梦空间》是“发生在**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这样的一个定义说明了该片的艺术欣赏价值。
217浏览
打开APP搜你想看,本站所刊载图文之著作权归快看漫画官方和快看漫画用户所有,内含官方内容和快看社区用户编辑内容,非经本站授权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