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七公真名叫洪七,那个公是后来有身份地位了别人的尊称。
洪七公,是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人物,绰号“北丐”,武功登峰造极,乃“天下五绝”之一。
洪七公为丐帮帮主,为人正义且机智,生性贪吃,曾经因贪吃误事,自断其右手食指,故也称“九指神丐”,无论黑白两道都十分敬重他。洪七公和蔼正义,具有一切正派人物所应具有的优点,其独门武学为“打狗棒法”及“降龙十八掌”。
虽然是名震天下的大英雄,但是依然不拘小节,将帮主之位传给年纪轻轻的黄蓉,并且将降龙十八掌这样的绝世神功传于郭靖,可以说洪七公的这两个决定让中原武林的实力在老一辈高手归隐之后依然能够雄霸天下。
洪七公历史原型
金庸曾在《射雕英雄传》中写道,洪七公一生光明磊落、行侠仗义、嫉恶如仇,黑白两道人人敬仰。
但生活不是武侠,或者说,金庸的很多武侠故事,是从历史中来、生活中来!事实上,清朝真的有一名乞丐,名确实是“七”,其全名叫做“武七”。
武训,原名武七,1838年农历十月十九出生,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人。
大清**为了嘉奖他教育之功,赐名武训,是为"垂训于世"之意,他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的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武七7岁丧父,曾有一个上学的理想,但因贫穷,最终未能如愿。
14岁时,他曾离家出外打工,却因为没学问,农村叫“不识数”,屡屡被老板欺负,扣发工资。
他当时是个少年,没有不良嗜好,老实巴交,省吃俭用,但打工3年,结算工钱时,老板告诉他,工资早已给他结清,反被说成是“讹赖”,被其毒打。
20岁那年,武七下定决心当了乞丐,并生出以乞兴学之念。
为了行乞,他自学成才,辗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一路带着节奏乞讨。
之所以说带着节奏,是因为他乞讨过程中,不似其他丐帮弟子那样卖惨,而是将乞讨语言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
为了攒钱,武七做了很多兼职。他走过如此多地方,自然接触了不少人,他会兼职做媒红,给人牵线搭桥,这个收益相当不菲;他会当个信使,或者快递员,给人送个东西,若当时他有车的话,估计能做个上市公司;他一有空就给富人打个零工,当日结算,概不赊账。
经年累月,积少成多,武七眼看着就要奔小康了,但他未曾满足,希望存到银行里面。
鉴于当时银行还没建起来,他就计划存到一富商家里。但这个富商必须得靠谱,不能欺骗了他。
武七人脉甚广,终于打听到县城有一举人,名叫杨树坊,为人正直豪迈,铁骨铮铮,于是求见之。
杨府见来者是一乞丐,并无拜帖,拒绝之。武七在杨府跪了两天,举人甚奇,约其见面。
武七诉说了自己的乞讨经历,及兴办义学之目的,杨举人惊叹这乞丐高风亮节,当即答应下来其存钱之要求,并说愿意助一臂之力。
武七依靠勤劳肯干及头脑灵活的特点,资产越来越多,后来在杨举人的帮助下,他开始买田地,以作学田之用。与此同时,他还会顺便放点高利贷,以三分的利息放出去,跑赢通货膨胀。
杨举人劝他婚配,武七却拒绝之,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
于是,二人合伙,正式兴办义务教育学校。
1888年,这武七花钱4000多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
他20岁四处游走,50岁而归,盼的就是有一天,自己能兴办这样一所义务教育学校,让寒门子弟能够上得了学,不再因没钱上不起学而发愁。
武七分别在1890年、1896年,依靠多年积攒的钱财,于馆陶县、临清县皆设义学,助力教育事业。
山东巡抚张曜闻得知武七此人,特别召见,下令免除义学田钱粮和****捐银200两,赐名武训。
光绪皇帝得知后,赐予"乐善好施"的匾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