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在《中国京剧中之文学意味》中概括中国京剧的特点有三点,分别是: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
戏剧不求将人生搬上舞台,但有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若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演出,则为真戏假做。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真戏假做。也可说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了。
《中国京剧中之文学意味》一文节选自钱穆先生的作品《中国文学论丛》本书三十余篇,上起古诗三百首,下及近新文学、有考订、有批评。各篇陈义、详略皆不同,均随意书写,非一气贯注。惟会通读之,则见出中国一部文学演进史;而中国文学之特性,及各时代各体各家之高下得失之描述,也见出作者之会心及评判标准。钱穆先生简介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自**元年(1912年)始,钱穆在乡村任小学教师。**十一年(1922年)后,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师。**十九年(1930年),由顾颉刚推介,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跻身学术界。
**前,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讲授学术思想史,确立学术地位。
**时,随北大南渡,著《国史大纲》,并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主讲文史课程。
**后,执教于昆明五华书院、云南大学、江南大学、广州私立华侨大学。1949年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港中大创始书院)。1967年迁居台北,后任中国文化学院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岁。1992年归葬太湖。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