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是发生在1938年。
文夕大火,指1938年11月13日在长沙发生的一场人为毁灭性火灾。由于日寇进犯的加快,国民*当局决用焦土**,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因12日所发的电报代日韵目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事件经过
1938年11月,日军攻占岳州(今岳阳),逼近长沙。国民**惊慌失措,***密令火烧长沙。
自11月12日晚间纵火,至14日大火熄灭,全城房屋大部焚毁,居民被烧死2万余人,财产损失无数,**大哗。***为推卸罪责,平息民愤,一面拨款收容救济灾民,一面查处肇事者,20日将指挥纵火的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等三人枪决。文夕大火火灾损失
历史文化
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城地面文物建筑,在历史研究上造成严重的损失。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长沙自清末以来湘绣业就十分发达兴旺,至大火前有40多家。但在大火中,几乎所有的绣品和画稿都连同铺房烧毁。如药王街锦华丽一家,就烧掉三大房间的优秀画稿和版本。
经济总损失
据国民*湖南省**统计室编印的《湖南省**损失统计》估计,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相当于**胜利后的1.7万亿元,约占长沙经济总值的43%。
人员伤亡
关于这次大火烧死的人数,据1938年11月20日《新华日报》的报道,事后军政当局组织人力掩埋尸体600余具。但被焚毁的尸体则无法统计。据中央社记者11月19日报道:“湘垣大火,市民未及逃出者2000余人,迄今尸体大部掩埋。” 也有说法称文夕大火中,“居民被烧死2万余人。”
长沙大火使无数的市民失去家园而背井离乡。大火前,长沙有30万人口,至11月12日已疏散90%。大火之后,有关当局曾进行了灾民登记,共计12.4万人,其中仅黎托、茅斯港收容的孤儿即达815人。
建筑损失
损失最大的是长沙的房屋建筑,有民房、商店、学校、工厂、机关、银行、医院、报社、仓库、文化娱乐场所,以及不少宫宇寺庙、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
其中,民房、商店被毁最多,其次为工厂、学校。
据当时来长沙调查的两湖监察使高一涵亲自勘查,大火后,长沙“环城马路以内所有繁盛之区,如南正街、八角亭一带,凡属巨大商店几乎百无一存,其他各大街市之中,残存者亦仅各有三五家或十余家不等……
统计长沙的房屋,除浏阳门一带早被敌机轰炸燃烧而外,仅北外、南外、东外各处房屋所存较多,余则大都被毁。通盘估计,全存及残存者,恐怕不及百分之二十”。
据长沙房地、税务两部门**初的房屋查估资料统计,长沙全市有1100多条街巷(不包括水陆洲和河西),全部焚毁的有690余条,幸存房屋不到5栋的有330多条,约占29%多一点。全市严重受损街道将近90%。
全市约有440多条街道没有全毁。其中190多条街道只有一两栋房屋未毁,130多条街道仅三四栋未毁。幸存房屋30~40栋的有60多条街巷,约占6%;11~20栋的30多条街巷,约占3%;21~30栋的10条街巷,约占1%;30栋以上的3条,约占0.26%。
据房管部门1952年统计,大火后的幸存房屋为2538栋,占全市房屋总数的6.57%。就建筑面积来说,私房面积为30.58万平方米,公房面积53.79万平方米。1956年统计,两者共84.37万平方米,约占全市房屋总面积的12.3%。
房屋被毁,则其中未及转移的一切设备、器材、资金、货物、图书档案、古玩文物等也荡然无存。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