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我们家是吹牛世家! 乙:我们家还是吹牛专业户呢! 甲:我们家吹牛不纳税。 乙:我们家吹牛还不交钱呢! 甲:不是吹,我一出生就会上厕所。 乙:爬着去? 甲:谁刚生下来就会爬呀? 乙:那怎么去? 甲:床就当厕所了呗! 乙:这叫尿床! 甲:我三个月就会跑。 乙:那准是个怪胎! 甲:三个月我妈就上班了,我只好奶奶家/姥姥家两头跑。
乙:就这么跑呀!甲:要说吹牛,我可是没人能比。 乙:我不信,你敢不敢在这儿比一比?甲:在这吹?没问题! 乙:要说这饭量大,我一顿饭能吃五碗面条!甲:我一顿饭能吃八斤水饺! 乙:哎呀,我发烧了!甲:昨天晚上我也发高烧啦! 乙:我高烧六十七度。甲:我高烧九十四度。 乙:你也不怕烧死啊!”甲:晚上睡觉我手里攥着一把玉米,第二天一看,全成爆米花了! 乙:晚上睡觉我盖着一床被子,第二天一看,被子烧了个大窟窿!甲:我比楼高! 乙:我头顶天,脚踏地,伸手能抓大飞机!甲:我上嘴唇顶着天,下嘴唇顶着地! 乙:那你的脸呢?甲:吹牛的人不要脸了! 乙:哎!
《吹牛》是马季、赵炎表演相声。
相声: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早期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模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m至**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