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威尔顿预备学院中,一名初来乍到的文学老师基汀。这所学院75%的学生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从而受到家长们的追捧,但是表面的功绩背后,是学校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优秀。学院的**限制了学生的**,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而基汀天性崇尚**,他的教学风格自然独树一帜。
无视学校的明文**,以打破常规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他们被压抑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意志是他们必须遵从的法则。所以老师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遇到一位好的老师,你的人生会充满无限可能。”
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基汀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他从不肯以固定的规则判断好坏,也不会因为学生的离经叛道而焦头烂额,反而会因为个别学生的固守成见而大发雷霆。预备学院的学生们便是因为基汀老师的到来而变得活力十足,一扫之前僵化的学习方式。他们撕去了象征着束缚的课本;尝试着站在课桌上呼吸少有的**;他们爬过桎梏的围墙,在一处昏暗的洞穴中找回了属于青春的风华正茂。他们摘掉的,不仅是身上的束缚,也不止是学校的管理,而是心灵上厚重的枷锁。基汀老师并没有改变他们,只是让他们重新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真实而朝气蓬勃的灵魂。
电影中有一个段落意义非凡:基汀老师准备为他们讲解莎士比亚的时候,他们顿时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就像我们高中时学习鲁迅文集。一般的老师会很刻板地为我们讲解一字一句含义,而不是真正让我们搞懂文章的意义。基汀老师肯定是受过这种单调乏味教育的荼毒,所以才懂得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章中的人物,走进莎士比亚的核心。莎士比亚之所以伟大,绝不仅仅是在于文章的遣词造句,更多的是因为整体的意义。
当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基汀老师读莎士比亚的时候,他们听到的是从未认识过的全新的莎士比亚,他们眼中闪烁的是对知识的渴望。他们会因为有趣的对白放声大笑,会沉迷于诗歌的瑰丽世界无法自拔。此时,他们的思想是**的,他们的灵魂是**的。我们可以看到每个角色在基汀的教育下,所取得的进步和成长。如同春风化雨,万象更新。这部30年前的电影,在如今看来,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塑造基汀老师这样一个精于教化的银幕形象,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