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大会》已经开播,第三季归来仍是“少年气象”,12月17日,由***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民政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在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开播。首周第一、二期播出后,#用星宿命名的地方有多浪漫##九寨沟真实存在的人间仙境#等话题5次登上微博热搜。
节目新赛制、新题型、新知识,随着节目的播出,各大平台掀起一波地名答题热潮,每周双更的播出节奏让网友们直呼过瘾,“虽然题目有点难,但做起来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延续“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主题,节目挖掘新思考、探索新形式、再启新篇章,通过赛制升级、技术创新等的精妙运用,呈现出全新样态与多元肌理,从地理风物、历史民俗、红色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映照地名中蕴含的宝藏世界。
在此,当“地名”作为打开“千年文化与新时代对话”的一个邀请,山水田园中的文化叙事以及时代进程里的发展之美,在50名“地名高手”扣人心弦的“脑洞大作战”中一一展开,从而邀请观众沿着“地名”愈行愈远,行程间遇见千山万壑,遇见大美时代。
01自我升级的探寻与年轻化表达:归来仍是“少年气象”
唱响地名,解读地名,理解地名。围绕地名这一承载历史血脉、文化基因的“人类精神活化石”,历经两季的温润沉淀,透过对自我升级之路的探寻与追求,让新一季节目以全新样态、独特调性呈现给观众,是《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节目的突出特质。
得益于总台近年来在“5G+4K/8K+AI”中取得的技术成果,《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采用实时云端出题、XR虚拟现实技术、实景探寻、音视频素材引入、科技互动道具、以5G传输技术邀请全国网友在天梯环节为现场选手“云出题”等等,丰富多样的手段实现了表现形式的高密度创新。
由此,节目在内容延展、赛制设计与技术呈现上均实现了重磅升级,开启了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识奇妙之旅。演播室中,极具国潮画风的“地名罗盘”也很抢眼,每当罗盘上的指针开始转动,就知道有新的惊喜即将出现。如在第一集中,指针一转,屏幕随即出现了江苏淮安观光长廊大道上“车如水马如龙”的景象,而“龙虎争名”环节的一道题目也由此引出,带来新一波的“高手对决之战”。除了视觉符号的新创意,第三季节目创新引入的新型赛制、题型设置也足够劲爆有料。
角逐于地名知识的广阔原野,不惧跨界各学科的“题海战术”,5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化身“地名做题家”,他们被分为红、蓝两队,展开紧张激烈的团战模式。从“地名秘镜题”、“地名滋味题”到“跟着地名游中国”,他们要和队友们携手闯过重重关卡。在最后胜出的队伍中,又将竞选出两名高手挑战终极“天梯网友出题”。当然,经典的“地名飞花令”环节也必须要有。第一期考的“文”“武”“天”,已是高手过招,第二、三、四期节目还分别以颜色、地貌、方位的特定字来“传令”,你能想到几个呢?
整个赛程,选手们必须全面调动起听觉、味觉、视觉、想象力,时刻以百分百的状态迎战。种种创新元素、创新技术的引入,让本季《中国地名大会》实现了沉浸感、科技感的有机融合,使得节目的铺展节奏呈现出极具葱茏与锐意的“少年气象”。贯穿节目始终的,是胸有千山万壑的年轻人,与一段段“对抗”之旅狭路相逢,与一个个国风符号融为一体。
特别是每集终极挑战的“天梯”环节,选手们要面对来自全国34个行政区的网友出题,而节目为此特别引入最新的5G传送技术,让网友仿佛真人现身天梯的那一头,营造出“天涯共此时”的元宇宙时空。网友们掷地有声地给出家乡地名题,选手们铿锵有力地作答,一展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感、文化获得感,书写了独属于《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的一幅幅经典画面。
02“弘扬传统文化”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双重交响:古韵新颜,总是时代之芳华
自古而今,地名背后所蕴含的世界,本就是纵横万里、链接时空、参差多态的。地名,可以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最为长情的告白,也可以是戳中灵魂最为走心的共情;可以是留在味蕾上的风味人间,也可以是刻在脑海里的奋斗故事;可以是高山流水、悠悠历史的回响;也可以是心向美好、时代滚滚向前的奏鸣。
面对如此丰富多元的地名体系,《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精心构建了基本的内容框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中撷取历史的芳华,从当代中国的成就篇章中挖掘典型人物、典型故事,让“古韵新颜”在此交汇,引领观众进入延展丰富的地名文化场域。
随着地名空间的次第流转,时而倘佯在五千年**文明的精神花园,时而触及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时而沉浸于活力四溢的城市景观,我们也一次次对血脉相连的民族、对奋斗于斯的时代生出由衷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营造“以文化人”的气息方面,《中国地名大会》节目下足了功夫。节目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作为重磅嘉宾,他们为节目奉献了金句频频的文化解读、富有洞见的独家观点,引领着观众从一个个地名图景中映照**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中国人生活日常的多态之美。
“我觉得古代的智慧比我们当代人的智慧也并不差,所以这也是一种民族的智慧。腌制,虽然它是在美味和美食领域,但它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向美之心。”在《地名滋味题》环节,当选手们通过品尝金华火腿进行答题之后,康震对古人美食文化的解读让人意犹未尽。
“罗平特色有所谓三黄,一个叫黄姜,第二个蜂蜜,第三个菜籽油。蜜蜂是人养的,油菜花海是人种的。这片‘自然天成花园’实际上是天造一半人早一半的杰作。地名是人和自然的联结物,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当提到云南省罗平县的“自然天成花园”油菜花海时,胡阿祥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切入,让观众迅速领会到地名更深一层的意义。
节目中,当回顾了江苏淮安的翔宇大道因伟人*****而得名的知识点,康震又由衷地感叹到“我觉得这些人的名字和他们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中国文化开辟了一条一条的大道。所以当这些**文明的**、军事、文学、历史中所开辟的大道,最终落实到了他们故乡的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就有了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地名天然具有联结“历史血脉”与“现实价值”的文化功能。而恰恰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一次次碰撞之间,《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巧妙地支撑起“发现中国风范、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空间。
首期节目中,成都这个地名因多重身份而成为焦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它的古代记忆,而“诞生了我国第一个轨道交通领域**重点实验室”是它的现代人设。如何更直观、更具感染力地讲述成都这一地名背后古与今的“对照记”?
节目将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重点实验室的高铁院士翟婉明请到现场,讲述他在成都求学的人生往事,透过科研人的奋斗史,带领观众走进我国高铁高速发展的荣耀史,“在世界铁路发展200多年的历史当中,第一次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一个模型、理论体系”“中国的高铁在世界上的确很牛,让人动容又自豪”。
同时,节目也十分注重体现地名与人的强连接,从个体故事出发,展现个人与地方甚至**的联结。第三期节目中,一位名叫魏鹏飞的年轻人因为看到一张照片,毕业时毅然决然地留在克拉玛依工作。这是1984年,沙参二井发生井喷,13名年轻人组成的青年抢险队在出发前留下的合影。他们十分平静,甚至面带微笑,这样的表情让魏鹏飞瞬间释然,理解了扎根边疆的那些老师、同学、石油前辈。
2020年6月,在即将毕业离校之际,魏鹏飞和117位同样抱有**边疆决心的同学一起,向**********写了一封信,并得到*****回信,“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正是有像青年抢险队、像魏鹏飞一样的石油人奉献青春,把克拉玛依从戈壁荒漠上一个小小的地方,**成为如今的资源重地;反之,克拉玛依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梦想。这,也是人与地之间的“双向奔赴”。
有高科技、强节奏的“竞技快板”,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文化慢板”;有乡土守望,有古韵新颜;有与璀璨文明的遇见,有与时代风华的相会,《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透过内容构架和技术手段的多重升级,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实践,透过全新呈现的精彩节目形态,发现“历史”与“现实”的温暖映照,实现了“中国范、民族情、时代感”等多重画风的和谐统一。
总台文艺正以“满屏皆精品”的创作实践,努力践行“增强**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