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一声枪响后倒在了黑龙江珠河县小北门外的草坪上,如今珠河县已改叫尚志县,但一代**女英雄的不屈身姿载入了史册,赵一曼永远活在无数爱国人士的心中。赵一曼曾言:“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赵一曼如此说也如此做了,她在被日寇俘虏后坚贞不屈,不畏惧死亡,将一腔热血回报给了生养自己的祖国大地。
殉难前,赵一曼已写好了给儿子宁儿的遗书,内容令人泪目。在遗书中,她说死前未对儿子宁儿尽到教育抚养的责任,而往后两母子也再无相见的可能,生离死别在赵一曼这里不是缠绵悱恻的,刚强的赵一曼只是一句话利落地表达母子二人不能团聚“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接下来她身为母亲呼喊出她殷切的期盼,希望儿子赶快成人来安慰牺牲的母亲。
赵一曼一直愧疚于不能在儿子身边教导他,在遗书末她说要用实际行动教育你,赵一曼的确用她爱国的壮举为儿子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赵一曼是英勇**的烈士,她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不幸被俘遭日寇**
1935年冬月,赵一曼不幸被俘,她在与日军作战中腿部受伤,为不因个人伤势拖累大部队而果断选择脱离部队并掩护大部队撤离,她在掩护部队撤离后因伤势过重昏迷了过去,在昏迷中被追击大部队的日军所俘。
此时的赵一曼已是珠河区委**兼任东北****军第三军一师二团**,连当时日伪报纸都称叹赵一曼“红枪白马”的飒爽英姿,得知赵一曼在这次作战中被俘的消息后,日军欣喜若狂,因担心赵一曼伤势过重影响他们审问有价值的情报,日军派人对赵一曼的伤做了简单处理,之后日军连夜对赵一曼进行了审讯。
日军不改他们丧尽天良的审讯手段,对腿部已受重伤的赵一曼动用了**,赵一曼在日军的审讯室里不失**儿女的气节,痛骂日军侵华的一系列罪大恶极之行为。**加身,赵一曼身上又添新伤,腿部伤势也随之加重,她以自己残破的身躯挺立在日军的审讯室,不卑不亢,未曾对日军吐露有关中国**军的只言片语。
日军对赵一曼不配合审讯的态度大为恼怒,手段愈发残忍。日军拿马鞭狠狠地戳赵一曼已受重伤的腿部,猖狂又残忍地对待我**儿女。赵一曼疼得昏过去又醒过来复又昏过去,即便身体遭受这样的痛楚她也没有对日军表露丝毫的屈服。
1935年12月中旬,赵一曼受过日军虐待的腿部伤势持续恶化,伤势已经到了严重威胁生命的地步,而日军要在赵一曼身上得到有益情报的计划一直毫无进展,日军不愿舍弃赵一曼的情报价值。日军仍抱有能从赵一曼身上获得情报的妄想,他们将赵一曼送往医院救治,并救治期间派人监视。
赵一曼有勇有谋,她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一直在寻找脱离日本军控制的方法,当时她对身边看守她的警察和护士灌输爱国**思想,受到爱国教育后的警察和护士决定把赵一曼救出去。赵一曼成功逃离了日军看管的医院,但在去**游击区时不幸被日军追上。这次逃亡以失败告终。
赵一曼再次落入日军的魔爪之中,这次日军更为愤怒,又对赵一曼动用了手段残忍的刑罚,赵一曼仍是表达自己坚守**的信仰,不惧敌人的**。日军在赵一曼身上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他们气极却又无可奈何,最终决定将赵一曼处死并示众。
1936年八月二日,珠河县小北门外,赵一曼面对大众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的爱国口号,她在赴死前向民众痛斥日本军队的侵略罪行,希望能警醒世人的爱国之心。死前,她早已写好遗书,遗书写给她的儿子宁儿,在遗书中,她表达了一个普通母亲对儿子的愧疚与期望,同时也有为祖国**的呼喊。
人物介绍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女,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员,**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
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联军第三军二团**,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