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四子胤禵最后下场: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弹劾允禵任大**时任意妄为等罪名,请降授镇国公。雍正皇帝将允禵降为固山贝子。到了雍正四年五月,诸王大臣又弹劾将允禵正国法;雍正虽然没亲手杀死这位同胞兄弟,却从马兰峪将允禵撤回,以逐惑众听等种种罪名,将允禵囚禁在景山寿皇殿,直至雍正皇帝死后才获得**。
乾隆皇帝登基后,不仅释放了亲叔叔允禵,还将他晋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允禵去世,时年68岁,葬黄花山。第二子多罗贝勒弘明也随葬在他墓旁。
人物经历介绍:
康熙十四子胤禵(1688~1755年),就是雍正夺嫡的传说中被夺位的那位主角。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左右曾奉旨改名为“胤祯”,雍正即位后又改复原名。他与雍正可是一母同胞,奈何兄弟俩不投缘,后来胤禵投向了八爷一*,亲兄弟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这就注定他悲催的下半生。
胤禵比雍正皇帝小10岁,两人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们虽系一母所生,因为雍正自小养在佟贵妃身边,所以两人感情并不深厚。可以这样说,胤禵前半生绝对很风光。后半生就剩下心酸苦涩了。
在康熙在世时,胤禵很受宠爱。在他所追随的八阿哥受到严处后,他并没受到啥处分。可见康熙对他的纵容。也正是父亲放纵,坐镇西北的胤禵在雍正即位后不知避让,这就注定了他未来的人生绝不会是坦途。
他在20岁左右的时候,便作为“八爷*”(即胤禩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卷进了争夺皇**宝座的漩涡当中。当康熙四十七年胤禩因夺嫡而被锁拿时,胤禵年轻气盛,侠肝义胆,拼命保允禩,并说:“八阿哥无此心。”当时把康熙气得火冒三丈,抽出佩刀要当场杀死胤禵。虽然乾清宫求情之举曾惹得康熙一时盛怒,但对胤禵日后的境遇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康熙在处分胤禩时,却把分给胤禩的上三旗佐领全部赐给胤禵,使他成为第一次废**事件中得益最多的皇子之一。
第二年册封诸皇子时,胤禵又获固山贝子爵,是所有受封皇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康熙五十年以后,康熙每年去承德避暑山庄也多命胤禵随驾从行,可见康熙对他还是偏爱的。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十月,因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率军叛乱,康熙将胤禵由贝子超授王爵,**为抚远大**,总领西北各路大军平定叛乱。
出征前,康熙亲自在太和殿举行授大**印仪式;出征时,诸王及二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到德胜门军营送行。据康熙的命令,胤禵用“正黄旗旗纛(代天子出征之意)”,称大**王。
在康熙众多的皇子中,唯有胤禵被授予有实权有地位的大**,被当时**内外认为是被康熙信任的表现。胤禵本属胤禩集团,胤禩夺位无望,其*羽转而支持胤禵。胤禵也乘机笼络士人以图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与胤禟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京师的**。
但是,禵在西北前后5年,转战边陲,屡建战功,一直没有回过京师,直到康熙去世才被雍正召回。胤禵应召回京,对胤禛称帝很不服气,不肯跪拜行君臣之礼。
雍正皇帝对这位享有众望、统帅大军的弟弟无可奈何,只好采取笼络手段,命胤禵留景陵侍大祭,实际上是夺了胤禵的兵权。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三四月之交,雍正送康熙灵柩至遵化景陵享殿,传值训诫允禵(雍正即位后,为避讳将康熙诸子名中的“胤”字改为“允”字),允禵不服,允禩怕事闹大,令允禵跪受,允禵才接受了。
事后,雍正返京,留允禵看守景陵,谕令副将李如柏,如果允禵要去陵寝,除大祀外都不准,实际上是把他囚禁了。
雍正和允禵的母亲仁寿皇太后因允禵长期外出,想念自己的小儿子,要求雍正放回允禵,雍正不允,仁寿皇太后很气,于五月二十二日下午得病,半夜一时过后即身亡。也有太后撞死的记载,后来,雍正以慰皇妣在天之灵为名,仍封允禵为郡王,但还把他囚禁在马兰峪的景陵。
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弹劾允禵任大**时任意妄为等罪名,请降授镇国公。雍正皇帝将允禵降为固山贝子。到了雍正四年五月,诸王大臣又弹劾将允禵正国法;雍正虽然没亲手杀死这位同胞兄弟,却从马兰峪将允禵撤回,以逐惑众听等种种罪名,将允禵囚禁在景山寿皇殿,直至雍正皇帝死后才获得**。
乾隆皇帝登基后,不仅释放了亲叔叔允禵,还将他晋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允禵去世,时年68岁,葬黄花山。第二子多罗贝勒弘明也随葬在他墓旁。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