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央****于1959年解散。
1959年秋,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农业歉收,农村地区因缺少虚高报道的粮食产量,导致官吏据此征收的公粮数量增加。由于粮食生产歉收导致出现全国性粮食供应问题出现。
当时采取了粮食供应的低标准,即全国各地按照工作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粮食定量标准。(1980年粮食标准如下:**29斤/月,高中男生31斤/月,高中女生30斤/月,市民26斤/月,钳工43斤/月,搬运工60斤/月等。)
由于粮食供应的低标准导致了人口的生育率急剧下降。1958年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
在1959年下半年才在全国范围出现饥荒的情况下,1958至1959年,中国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和东欧等********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
因为缺少文化没有技术,尤其是没有铁矿石、高炉和焦炭等基础,于是号召土法上马大炼钢铁,这样大面积的森林就被砍伐作为替代燃料,很多铁制农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就被捣毁作为炼钢原料,高炉就用土法和土法制造的煤炉。
噶伦介绍
噶伦,官名。藏语音译,亦作“噶布伦”、“噶卜伦”。清**:员四人,三品,为主持“噶厦”之官,总办西藏行政事务,受驻藏大臣及**喇嘛管辖。**与**初期继续存在。**初期,地方**又增设助理噶伦、代理噶伦。1959年废。
噶伦是原西藏地方**噶厦的高级行政官员,通常为“三僧三俗”六人。其全称为“噶贡论”,又译为噶布伦,噶卜伦,噶隆,亦称“萨旺”或是“协摆”,藏文本意为国师、大臣、宰辅。
恰白·次旦平措认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七八百年前,也可能松赞干布时期已有。九大臣中名列前三名的人与外戚首领国政最高权力机构,称为“四大尚论”。“四大尚论制”传至**喇嘛,改为“四大噶伦制”保存下来。
第巴桑结嘉措新设官职中有噶伦官职,拉藏汗时期也有噶伦官职,但不是最高行政长官。准噶尔部建立的傀儡政权有两个噶伦。但真正的噶伦制是在平准安藏后形成。此后噶伦人数、地位、职责、升补等方面逐渐**化。
1717年,准噶尔大军突然入侵藏北,接着进攻拉萨。清**随即展开“平准安藏”战事。1718年,第一次用兵西藏,全军覆没。1719年,第二次派大军入藏将准噶尔势力驱逐出藏。
两次劳师远征的教训,促使清****行**制,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推行噶伦**,即设置几名噶伦共同负责西藏地方**。1721年,康济鼐、阿尔布巴、隆布鼐三人均被授予噶伦。
1723年,增补颇罗鼐和**喇嘛的强佐扎尔鼐为噶伦,噶伦人数增至5人,五人会办西藏大小事务。1725年进行调整,确立康济鼐为首席噶伦。这些噶伦还是不同地区的总管,负责各自势力范围的地方行政事务。
1751年,清**分权于噶伦,诸噶伦地位平等,均为三品官,总揽前藏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受驻藏大臣和**喇嘛领导,共同处理西藏地方事务,不得独断专行。
噶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互牵制的作用,避免了事权专一,缓和了民族矛盾,安定了西藏**秩序,是清朝中央**从间接治藏到直接治藏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清代对藏施政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