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悟空悟能悟净对应三个境界食悟空:戒掉执念,赢得佛心;悟能:戒掉欲望,修得慧心;悟净:戒掉情绪,守得静心。
悟空:戒掉执念,赢得佛心
最初,孙悟空不满足于生活现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向菩提老祖学得了一身真本领。但他的心,却比天还高。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掀翻地府划去生死簿,被天庭招安封为弼马温后,得知职位低卑,又打出南天门,自封“齐天大圣”。“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豪言壮语,直至九霄,却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真假美猴王所隐喻的那样:“人,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个不甘寂寞的自己。”戒掉执念,放过自己,就是最大的慈悲,“无我”即是空,立地便是佛。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悟能:戒掉欲望,修得慧心
猪八戒的前世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仙子被贬下界,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唤他“八戒”,希望他清心寡欲。表面上,他偷奸耍滑,好吃懒做,但实际上,他亦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克制与坚守。艰难的取经路上,他随遇而安,吃穿用度,从不挑剔;众人时不时地捉弄他时,他总是一笑了之;悟空揪着他的耳朵,叫他“呆子”、“蠢货”时,他也不生气。取经的路,道不尽的苦,猪八戒却极力克制欲望,用自己的诙谐幽默,为沉闷压抑的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为西行取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无争,无欲,无求,保持一颗不老的童心;随缘,随喜,随遇而安,才能拥有一颗通透的慧心。这,正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悟净:戒掉情绪,守得静心
《西游记》中,沙悟净原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外貌神武,武艺高强。地位也很高,“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但他因不慎打破琉璃盏,而被贬出天界,在流沙河兴风作浪。按理说,他在天庭中地位特殊,仅仅犯了一点小错,就被贬下界,一定有满腹的怨言。但是,他在遇到前去西天取经的唐三藏后,再也没有抱怨过,内心清净,默默无闻,以赎罪的心理来对待取经大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对他而言,取经就是一条远离污浊、寻求净土的必由之路,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之路。无论这条路有多少艰难险阻,沙僧都心无邪念,心境平和,一直秉持一颗静心和诚心,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
《西游记》剧情内容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生活状况。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语言。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