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电影拍摄的成功之处有:影片摄影造型风格的独特处理、影片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导演的个性化改编**等。
1、影片摄影造型风格的独特处理:
电影《骆驼祥子》保持了原作中的地方色彩,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从人物的语言和装束,到场景的选用和调配,从细节的设计,到道具的安排,都力图重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老北京的种种风土人情,重新目睹和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里的四合院、“ 人和车厂”、洋车夫、军阀混战中的车马炮和骆驼、肮脏而局促的小街和逼良为娼的下等妓院。
2、影片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电影《骆驼祥子》对老舍原作精神的把握,还体现在对众多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上。虎妞是电影中最为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她的泼辣大胆、野性不驯的性格,粗犷外露、新鲜的个性生命、纯真挚诚的爱,都得到了真实丰富的刻画。在庆寿宴会上,因为父亲的粗暴无礼、挑衅性侮辱,虎妞态度决绝,语言辛辣,反击不留余地,甚至示威性出走。虎妞的言行表现出她特有的反抗,朴直的叛逆。模样、气质、为人的俗和粗,内心世界却不乏精明细腻,甚至善良诚恳。选丈夫、娶丈夫、控制丈夫,是她所特有的爱情史。明显带有诱骗、讹诈的意味,但她对祥子的热爱、眷恋和特有的女性味,又着实令人同情。父女闹寿棚、指挥祥子拜天地、两口子逛庙会、难产而死,是一幕幕人间富有戏剧意味的真实悲剧。虎妞既虎性又妞味的个性化特点鲜
明动人。
3、导演的个性化改编**:
关于名著改编成电影,凌子风导演有句名言:“原作加我。”电影《骆驼祥子》与原著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虎妞与祥子关系的声画处理上,凌子风与老舍产生了明显的区别,虎妞的性格重心从小说到电影完成了几个转变:引诱转向了真情,霸占转向了痴心,丑陋转向了可爱,势利转向了善良。凌导曾说:“虎妞也应有善的一面,这是我加的。”"拍的时候,我就觉得祥子应该这样拍,虎妞应该那样拍,我对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十分熟悉,也非常理解他们。老舍把虎妞写得很坏,小说中很大的部分写了祥子的堕落。我不忍心这样拍,拍他这个堕落的部分我感情上过不去。我以为目前这个结尾,在城门洞里让祥子这样孤独颓废就够了。祥子,包括小福子,都是叫那个黑暗的**吃掉了,完成了小说的主题。当然也有一个原因是祥子的戏比较难,许多东西都是心理化的,怎么拍呢?用画外音?我不喜欢。而虎妞比较容易,又熟悉,兴趣多一点,并且比较出戏,看起来比较好看,于是她的戏就比较重了,盖过了祥子。这也是自然产生的结果。
《骆驼祥子》剧情简介:
身强力壮的青年农民祥子,失去父母和土地后,被迫到城里当上了人力车夫,凭力气拉车挣钱,指望自己能买一辆漂亮的洋车,不再受拴车人的气。他早出晚归,忍饥受冻,风里雨里整整拼了3年,终于攒足了100元,买了一辆新车。一天,他拉着车刚出西直门就被几个抓夫的大兵连人带车给抓走了。在队伍逃走时,祥子痛心地看到自己的洋车拉着炮弹滚到山涧里去了,却意外地拣了乱军留下的三匹骆驼。他卖了骆驼,又回到了车厂,幻想着再买辆洋车。大家传说祥子卖了30匹骆驼,发了大财,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骆驼祥子”。
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的女儿虎妞,三十七八岁了还没嫁人。她爱上了比自己小10多岁、老实巴交的祥子,拉他到屋里喝酒,祥子被灌醉后不能自持,被虎妞给缠住了。事后,祥子又羞又悔又恨,为摆脱虎妞,他来到一位具有**思想的大学教授曹先生家拉包月车。曹家人待他非常和蔼,主仆相处十分融洽。祥子把挣的钱都攒在闷葫芦罐里,一心还想买辆车。不料,虎妞找上门来,硬说有了身孕,一定要和祥子成亲。这时,一个跟踪曹先生的侦缉队员来到下房,把祥子辛辛苦苦攒的钱全抢走了。连遭厄运的祥子只好离开曹家,又回到人和车厂,地痞流氓出身的刘四,认定祥子高攀虎妞,是惦记他那60多辆洋车,认为女儿嫁给一个车夫是丢他的脸,扬言宁肯放火把车厂烧了,也不让他们得到便宜。
虎妞表示非嫁给祥子不可,祥子只得和虎妞成了亲。刘四卖掉了车厂,人也无影无踪了。祥子婚后住在穷苦人生活的大杂院里,街坊二强子也是拉车的,他为了一家人活命竟逼女儿小福子卖身为娼,祥子对小福子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不久,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心中早已隐藏着对祥子的感情,可是穷困却不能使他们结合。祥子对小福子说:“你等着,等我混好了就来接你!”然而,生活的煎熬,使小福子再不能等待了。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祥子去接她时,只见到树枝上挂着她上吊的绳套。好胜心强的祥子在绝望中走向毁灭,终于被那吃人的**吞没了。
《骆驼祥子》是凌子风执导的剧情影片,由张丰毅、斯琴高娃等主演,于1982年在内地上映。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