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两个剧种,很流行,一个是越剧,一个是黄梅戏。。这两个剧种的年龄其实都不大,越剧是上世纪上半叶由江南的滩簧演变而来,由嵊县传到上海,在上海经过袁雪芬等老一辈艺人的改造,最终在都市立足。黄梅戏则源自湖北黄梅,后在安徽安庆、徽州等地流传,原来是民间小调、采茶小调一类的民间曲唱,建国后经过几代黄梅戏人严凤英、马兰、韩再芬等的不断提高,成为脍炙人口的流行剧种。
不同版本的梁祝:
建国初,戏曲版本的梁祝故事有三个,川剧《柳荫记》、越剧《梁祝》、京剧《英台抗婚》。其中京剧是程砚秋根据川剧版本改编而来。用艾青的话说,川剧是粗犷、纯朴;越剧是缠绵、细腻。川剧比较泼辣,劳动**的东西更多。
越剧显然要细腻一些,文雅一些。此外,川剧中有一些插科打诨的诙谐,破坏了悲剧的气氛。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戏曲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本来是应该如川剧,而非越剧。但建国初期对故事与悲剧整一性的要求,反而川剧显得不如越剧。最终,获得大力推动并最早拍摄成电影的梁祝故事,反而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其中的缘由,是十分复杂的。
除了不同剧种,电影和戏曲的表达也不同。越剧电影多了化蝶的场景,缠绵悱恻。在电影中,这个浪漫**的结尾得以保留。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时,周**选择了播映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来招待外国记者。这部电影的 “诗意性”和“悲剧性”建构了新中国崇尚和平的国际形象。可以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中国外交,是做出过贡献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介绍:
该故事主要讲述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