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的作者是谁

17浏览
歹命的麻辣鸡

漫画《父与子》的作者是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父与子》是埃·奥·卜劳恩(E.O.Plauen)创作的漫画作品,于1934年12月13日至1937年首次刊载于《柏林画报》。该作品在发表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之一,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该长篇连环漫画溢满了埃·奥·卜劳恩对三岁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爱子之情,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作品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是来自于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整本漫画无不洋溢着卜劳恩对克里斯蒂安的疼爱与呵护,是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

埃·奥·卜劳恩人物介绍

埃·奥·卜劳恩(E.O.Plauen,1903年3月18日——1944年4月5日),原名埃里希·奥泽尔(Erich Ohser),德国漫画家。190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阿尔多夫附近的翁特盖滕格林村,童年时迁居普劳恩市。少年时代学过钳工,后来在莱比锡绘画艺术学院学习,曾给一些报刊杂志作过画和插图。**掌权后,卜劳恩的**漫画被禁止发表,后被***判处死刑。

卜劳恩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但成就卓著。他是继海恩里希·霍夫曼(Heinrich Hoffmann)和威廉·布施(Wilhelm Busch)之后的又一位德国艺术巨匠。他在《父与子》中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父与子》内容介绍

父与子漫画充满了人性的温情和幽默,把普通民众的生活通过父子间的表露刻画出来。洋溢着暖暖的人情味。由于一部分内容取材于一些特殊的**现象,使得整部作品中,生活背景发生了一些改变,但父亲和儿子那善良、乐观的本性却一直没有改变。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美好的品质,所以遭遇困难不绝望,获得意外财富不忘本,一直过着许多人向往的快乐生活:平常而快乐,温馨又奇妙。

《父与子》创作背景

1934年春,德国《柏林画报》准备开辟一个新的连环漫画专栏,埃·奥·卜劳恩被邀请试画这个专栏的草图,于是他创作了漫画《父与子》,1934年12月13日,第一个连环漫画故事《糟糕的家庭作业》在《柏林画报》刊载问世。

父亲和儿子的故事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表现的内容又是人类最无私的亲情,所以《父与子》才会历经七十余年而不衰,流传范围也越来越广。战后《父与子》集出版,在德**喻户晓,并且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们的喜爱,被誉为是德国幽默的象征,享有极高的艺术评价。《父与子》漫画成为世界漫画史上重要的一章,这种父子间的温情与幽默感染着每位读者,历久弥新。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相关问答推荐

父与子作者是谁

父与子作者是谁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作发表于1862年。
18浏览
父与子谁写的

父与子谁写的

《父与子》的作者是屠格涅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作家。
151浏览
父与子是谁写的

父与子是谁写的

《父与子》(Vater und Sohn)是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E.O.Plauen)创作的漫画作品,于1934年12月13日至1937年首次刊载于《柏林画报》。该作品在发表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之一,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9浏览
父与子作者为什么被处死

父与子作者为什么被处死

《父与子》的作者被处死是因为私下对**发牢骚,被人告发,送上**“**法庭”判处死刑后自杀的,只活了41岁。
115浏览
父与子死了没有

父与子死了没有

《父与子》结局爸爸死了。父与子在漫画的结局缓缓地走向远方,一是说明了漫画的结束,二是体现了父子情深,父亲会永远在背后支持自己的儿子,三是以小见大,把这一双父子的亲情推广到全世界的父子之情就像星辰一样永恒,伟大。
143浏览
父与子小品台词

父与子小品台词

《父与子》的台词,侯:跟大伙诉诉我这一肚子苦水儿,人家说:你还有不高兴的事?您可不知道,现在大人的事好办,就这孩子的事着急。您说我们小时候,大人给交了学费,知道念书去,现在这孩子,整个儿是雇一人给念书去等。
5浏览
父与子的最后结局

父与子的最后结局

《父与子》的最后结局是父亲与儿子手拉手又到了天上,而且最后消失于天际,代表了这部作品的终结,也就是这一章的标题“告别”。
808浏览
父与子最后的结局

父与子最后的结局

《父与子》结局是:父亲和儿子手牵手一起走向了天空,最终父亲变成了月亮的笑脸,而儿子成为了月亮旁边的星星,父亲儿子一起 陪伴对方直到永远。
209浏览
打开APP搜你想看,本站所刊载图文之著作权归快看漫画官方和快看漫画用户所有,内含官方内容和快看社区用户编辑内容,非经本站授权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