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应不应该以人道**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这篇文章后被选入多种版本的教材。
《老王》老王人物介绍
文章的记叙对象,一个不幸的三轮车夫。因为在北京**后没有加入组织而落伍,自称自己“没用了”。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他物质上艰苦,精神上凄苦。因为是单干户,没有组织,思想上怀有极大的恐惧。这可能是老王最大的不幸。
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愿意给作者家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接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老王去世几年后,作者感到当年对老王的行为“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创作背景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感到愧怍,其实是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关心还不够,作者觉得自己并没有竭尽全力地去帮助老王,并没有把老王当成是真正的朋友,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远远没有老王对自己那么好,所以,作者感到愧怍。**上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心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总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疚。
《老王》中作者在老王去世后感到愧怍,是因为愧怍是善良的人对另一个善良的人的一种愧怍;是对自己不能更多地帮助别人的一种愧怍;是对一个衰残老弱者的一种愧怍。因为作者是一个知识分子,她受过教育,她知道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弱者和不幸的人。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又称射阳山人,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淮安)人(一说安徽桐城),祖籍安东。明代文学家。
《沉沦》的作者是郁达夫。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爱国**作家、**烈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组织。
《茶馆》的作者是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
《逃避**》是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1941年首次出版。
《哈姆雷特(Hamlet)》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麻雀》的作者是海飞。海飞,197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中国内地作家、编剧。200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闪光的胡琴》获得《上海文学》首届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