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品背景看主题。脱离背景就无法判断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态度和***。从人物形象塑造看主题。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的主题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渐渐明晰、深刻。审丑是西方现代**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也是现代**文学思潮的主要艺术特征。
对人性中丑恶因素的描写,是西方现代**文学人性批判的主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丑学"理论的引入,中国作家们掀起了审丑文学创作的热潮。
审丑,顾名思义,就是“审视丑的事物”,目的在于从丑的背后或其中发现价值,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价值、生态价值、时代价值等等,或者通过审丑来深入分析为什么人们不再审美或者该如何回到审美。审丑历来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原始艺术中就出现了丑怪形象。在西方文学史上,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首先提出了美丑并存的原则。
在古代西方,古希腊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爱美传统,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沉迷在美的梦幻中,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早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把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美化成神,以至于古希腊先民很早就拜倒在美神阿佛洛狄忒的脚下。”而据莱辛记载,忒拜城的法律**不准表现丑,否则就会被惩罚。柏拉图在著名的《理想国》中将诗人驱逐出去,主要原因就是诗人描写了众神的丑恶。贺拉斯在《诗艺》中就告诫人们:严防把丑的事物搬上舞台。这种情况正如黑格尔所言:“希腊人的**所达的阶段,就是美的阶段。”当然,古希腊人在艺术表现中唯美是从的观念并不是抹杀丑的存在,只是由于对美的过于关注而削弱了对丑的把握和创造。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的全球性扩张,两次世界大战与随后的世界冷战格局打碎了西方人理性信仰的神话,******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把人推向了机械化大工业生产的漩涡,人与自我、他人、自然及**的关系极度扭曲和异化,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复杂,丑的现象层出不穷,而艺术审丑所带给人们的荒唐、恐惧与震撼更是满足了人们感性认知上的需求。叔本华是最早对西方理性**哲学提出质疑的人,也是重视丑感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世界的本体不再是绝对理性,而是绝对感性,在他看来,上帝是不可依靠的,人唯有求助意志才能化解主客观的对立,超越灵与肉的境界,然而他又认为意志是**的,人只是在无边的苦海中挣扎。叔本华这种对人类困境及意志的认识是丑感产生的前提。随后的尼采呼喊“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价值”,他对传统的理性**进行了坚决的反抗,但与叔本华不同,尼采强调用强力意志唤醒人类逐渐萎缩的生命力,寻求痛苦、挑战痛苦,在征服痛苦的过程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尼采强调用喻指生命原始冲动与本真存在的非理性的酒神精神战胜象征着理性的日神精神,在尼采那里,丑成为了一种承载着非理性与残酷意志的存在。而随后崛起的存在**、后现代**思潮,更是将审丑推向了极致,即对“荒诞”的审视。“丑的对立已否定着事物矛盾的联系性与统一性,在本质上已有不合理性、不正常性,荒诞则进一步把这种不合理、不正常性继续向两极发展。”在存在**哲学家看来,存在是虚无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无意义的,恶心、焦虑、耻辱、失望及绝望等非理性情感是存在**的基本倾向,在他们眼里,世界与生命已经没有现实的和谐的美,而是满目皆丑。
中国人审丑**的真正觉醒与我们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帝国**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人**上国的迷梦,中国的仁人志士在寻求富国强兵的过程中将西方文明引进中国,与此同时,大量的西方文艺思想与美学理论也随之传入中国,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被诸如西方现代**美学、马克思**美学等美学观念置换,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面临着现代转型。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审丑**是从批判封建专制**与剖析国民劣根性开始的,在《野草》中,他大量地描写诸如死尸、坟墓、影子等丑陋的意象,传达出虚无、烦腻、绝望等**,这里已很难看到化丑为美的审美理想,更多是彻悟**之丑、人生之丑的决绝与荒诞。而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塑造的阿Q则集相貌之丑与国民性格之丑于一身,堪称审丑的经典之作。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