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样板戏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时期,有一些被树立为文艺榜样的,以戏剧作品为主,加上少量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统称为“**样板戏”或“**样板作品”,俗称“样板戏”。
八大样板戏大致介绍
1、《智取威虎山》
该剧是上海京剧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原创作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润色,它最终成为上海京剧的经典剧目,也是京剧舞台上现代歌剧的杰作。童香玲饰演的“独行侠”杨子荣,已经成为一代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2、《海港》
码头上,一批稻种要装上舶船,一批援外小麦要装进仓库;青年装卸工韩小强轻视装卸工作,抢运中精神涣散,跌落麦包。暗藏的阶级敌人钱守维,乘机将玻璃纤维连同散麦一起装人包内,继而又指使韩将一包稻种当做麦包扛进仓库,企图制造错包事件,破坏我国的国际声誉。装卸队*支部**方海珍发现散包事故,立即发动群众,追查事故起因。
3、《红灯记》
八一电影制片厂建于1970年。这部电影是拍摄根据中国京剧公司的现场表演,电影中讲述的是****时期,李余我*地下工作者和3表演,传输密码游击队和一个接一个的英雄故事,与天土匪不屈不挠的斗争。
4、《沙家浜》
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义勇军第二路**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
5、《奇袭白虎团》
中国**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1955年进行首演,参加了1964年的现代戏曲汇演。**时期被确定为八部**样板戏之一。1972年被摄制成电影艺术片。
6、《红色娘子军》
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集体创作编排,冯志孝、杜近芳、曲素英等主演。1972年摄制并在全国上映。该剧讲的是海南岛奴隶出身的吴清华投身**,最终消灭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故事。
7、《白毛女》
马少波 、范钧宏1958年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除运用京剧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和传统程式,还根据内容需要,在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做了革新的尝试。
8、《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在江阴县顾山镇对“忠义救国军”的战斗中,时任新四军江南**义勇军第二路**部主任的刘飞,在战斗关键时刻,亲自率领警卫班向敌人发起冲锋,打退敌人进攻,但自己也身受重伤。战斗结束后,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数十名伤员,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的斗争事迹。
八大样板戏的由来
“样板”和“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者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样板戏”“**艺术样板”“**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样板戏”这个称呼被叫响,始于1967年5月至6月。当时,**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
1967年5月31日,《**日报》在社论《**文艺的优秀样板》中,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这八个剧目冠以“**样板戏"的称号。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