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的精神。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斋主人等,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
创作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当时八国联军制造**,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制造**,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作品影响
梁启超近一生坎坷波折,将**进步之光带给民众,成为近代中国伟大启蒙者。*****说,年轻时影响他最大的人就是梁启超;胡适说,少年时读了梁启超的文字像受到电击。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一百多年,梁启超却从未淡出中国****者的视野,每次我们回望梁启超,都能够强烈感受到新的启迪与冲击。
**大学中文系教授梅家玲说:“他提出的对文化遗产的检讨的理念,对于青春、对于一个全新**形态的憧憬和追求,感染并召唤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直到现在,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风行,将“少年”一词在清末**里变成一种时尚的**名词,彼时追求进步的年轻知识分子竞相以“少年中国之少年”或“新中国之少年”自称。1902年南洋公学学生组织“少年中国之**军”,而汪精卫后来密谋行刺醇亲王载沣被捕,吟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少年也已经从概念、理想化身为血肉之躯、**的先锋、未来历史的塑造者”。
梁启超面对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情势,为唤醒民众,救国图强,写下气吞山河的《少年中国说》。[80]这篇文章蕴含诸多的先进思想,善于从教育运行规律着眼,进行教育立意的深化,尤其在当代对加强与改进思想**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主要思想对当代思想**教育的启示:1。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2。要始终贯穿理想信念教育3。大力加强******荣辱观教育4。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基本**,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的必然选择。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