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迷宫3》整个电影拖沓空洞,特效无光,人物做作,情节荒唐,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一到危险当头的时刻,就是援兵空降,据说这一系列电影打着反乌托邦的招牌,但整个电影里的情节,却是按照乌托邦的想象打造出来的。下面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吧。
一、原因梳理
第一部的剧情讲的是一个被人为洗去记忆的主角托马斯被扔到一个人造的迷宫中,迷宫里的布局每天都要变换,无人可以在夜晚里的迷宫活着过夜,一群同样失去记忆的少年已经在里面生活了两年建立了秩序,主角和随后到来的女主角来到迷宫后展现了自己的主角光环带领大家突破了两年都无人突破的迷宫并且回复了部分记忆,然后走出迷宫和迷宫的创造者们撕逼,明白了迷宫只是一个实验的一部分,这个实验室为了拯救人类,最后被另外一伙人救走,同时看似被打败的创造者们暗示实验还未结束他们被救走也是实验的一部分。
第一部里透露出来的废土世界观框架是非常宏大的,作者也善于营造悬念,让读者跟着失去记忆的主角去寻找一片片的记忆拼图,这个情节颇有点记忆碎片的感觉,同时又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了反乌托邦末世里常有的无力绝望感,仿佛主角做什么都无法摆脱创造者们的控制,毫无疑问,第一部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到了第二部则较差,首先是内容上是围绕少年少女们逃出迷宫后必须经历的实验的第二部分——烧痕审判展开的,这个实验的具体内容粗略来说就是主人公所在的A组实验对象和另外对照的B组实验对象必须在两个星期内跨越一片已经被丧尸(所谓的闪焰症实际上和丧尸差不多)占领的城市并且经受创造者们制造的各种障碍。如果说第一部是用来构建世界观的逻辑严密的作品的话,显然在第二部里逻辑这个东西已经被作者丢失了,剧情里的各种试炼情节就像是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地方死一个人比较好看”的情况下想出来的毫无理由的剧情高潮,当然在看书的时候我再内心深处依然是抱着“最后作者会给我们解释这些把戏的意义是什么的”这种天真而美好的愿望的,可惜直到第二部的结束,作者似乎也没有兴趣告诉我们这样的审判到底有什么意义。整个第二部的剧情都是围绕着“必须让主角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来观察他的反应”这个主题来的,所以有了刻意设计的背叛环节,有了各种毫无意义但是死法奇特的杀戮,但是说好的有好几个候补者呢?为什么到了第二部直接变成了主角就是唯一的选择了?而作为对照组的B组实验对象在第二部中一直是以一种打酱油的形态存在的。同时,第二部里充斥着各种毫无必要的心理描写,作者想要深入塑造主角以及主角周围核心的几个配角的形象的这种心理,但是对人物的塑造一直靠着人物情绪的爆发和冲动行为的描写,通篇看下来主角除了像一个中二少年一样对着周围大吼大叫以外并没有展现出他之所以为主角的哪怕任何一点特质,通篇看完第二部,只会让你感觉到主角完全是凭借运气和作者的手下留情而成为主角,动不动就大吼大叫的激烈情绪爆发遍布全书,虽然就设定上来说主角本来就是一个中二少年,但是在一部注重剧情和逻辑的悬念小说里花如此大的篇幅去塑造一个对世界充满愤怒的少年而弱化对情节和逻辑的设计导致了整部小说就像言情作品一样充满了无意义的对话和剧情漏洞系在一起。
在无法填补第二部挖下的逻辑漏洞的情况下,第三部的剧情匆匆忙忙的转移到了人类文明仅存的几个大城市里,并且复活了在第一部里就被认为死亡的盖里,匆匆忙忙的添加了正义军这样的类似**军的设定,初看到正义军这个设定的时候我其实是非常欣赏的,这种反**武装向来都是反乌托邦小说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显然作者并没有处理好这样的敌对关系,完全没有深入去挖掘正义军这样的设定并让它为剧情的矛盾冲突服务,反而是一直纠结于在大城市里走走停停,一会儿是赏金猎人一会儿是进闪焰症隔离区救朋友,一会儿是反抗**拒绝回忆,剧情之零散简直令人发指,感觉上就像是在第二部里分出太多线又急于在第三部里收回。
二、《移动迷宫》介绍
《移动迷宫》是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2013年出品的科幻动作片,影片由韦斯·波尔执导,迪伦·奥布莱恩、卡雅·斯考达里奥、托马斯·桑斯特、威尔·保尔特、李基弘等领衔主演。
影片内容改编自詹姆斯·达什纳撰写的“反乌托邦科幻三部曲”的第一本同名小说,讲述男孩托马斯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巨石组成的巨大迷宫中,他只记得自己的名字,和他一样在这个迷宫中的还有一些同样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到这里的孩子。
每天早晨迷宫的大门会被打开,而到了晚上就会关闭,入夜之时迷宫的形态也会不断变化,每个月就会有随机的一份物资以及一个新的迷宫玩家到来。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托马斯之后来的却是个女孩,她带来了令人惊讶的讯息:只有托马斯才能带领大家走出迷宫,而前提是,托马斯必须首先解开埋藏在他记忆深处的黑暗秘密。影片定于2014年9月19日在美国上映,2014年10月2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